听新闻
放大镜
王强众:汇聚优质资源 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2023-10-23 15:17:00  来源:检察日报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新农村贡献力量是我努力的目标。工作中,我最关心的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农村的产业兴旺离不开人口的聚集和人才的支撑,乡村教育属于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将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进一步要求将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要求全面振兴乡村教育。

  我在走访调研中发现,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常住人口逐年下降。很多人选择离开农村,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争取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在调研中发现,全国大部分乡村学校生源萎缩,镇(乡)中心小学、完全小学、教学点有“空心化”趋势;乡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身心教育存在一定盲区,流生(非正常原因导致失学的中小学生)逐渐增多;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低,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明显;城乡教师双向流动面临“瓶颈”,实际上很多地区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并未建立,不少地区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学科结构不合理。

  生于斯,长于斯,更要爱于斯,奉献于斯。履行社会责任是一名人大代表、一名企业家应有的担当,从事社会公益对我是一种成长和鞭策。为积极展现“当表率、作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助力淮安乡村振兴,我捐资引进新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带领施河商会与新教育签约委托管理18年,创建淮安新教育学校、淮安生物工程学校施河教学点,带动人口回流,为家乡人民谋福利,为家乡产业聚人气。

  我认为,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学生生源不对等流动增多,部分乡村教育出现“空心化”、城市教育出现“拥挤化”问题,且地方教育体系相对滞后,很难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教育作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先要素,应根据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集聚教育配置,步入全面振兴阶段。为此,我建议:

  首先,优化配置,有效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规划。目前,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根据人口结构变化情况,优化学校布局很有必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下,优先发展乡村教育,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

  其次,优化理念,精准定位农村学校办学职能。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不光要让一部分人走出农村,还要让一部分人热爱农村,把农村建设得更好。要探索推进“在地化”教育,推广一批可实施、可复制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面向每一个,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每年应动态遴选一批能够适应不同农村地区的先进的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切实做好面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再次,优化投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各地应优化农村初中数量,资源重组,重点建设县城或镇(乡)片区中心初中,实行寄宿制,节假日由学校统一安排校车接送,逐步实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寄宿制中学向县城或片区中心初中所在地集中;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教育建设,施河镇的新教育学校即为当地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在农村创新办学机制的一个有益的模式。

  最后,优化措施,确保控辍保学工作落到实处。要将控辍保学工作的督查考核机制落到实处,因地制宜建立控辍保学奖惩机制。对于地方政府行政不作为、学校管理混乱、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流生,要分别给予责任主体方相应的惩戒;严格执行学生转出转入休学手续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小学升初中交接制度,避免小学升初中过程中出现学生辍学现象,保证初中的入学率。

  无以为报,唯有实干。作为一名对农村有深厚感情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将继续扎根基层、深入调研、充分准备,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要求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高歌猛进。(管莹、马强、祝婷)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