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吟丰 左卓
衡阳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官在衡南县咸塘镇柴冲村组织召开屋场恳谈会,商量解决铁路涵洞治理难题。
一段不足百米的铁路涵洞,牵动着列车飞驰的安全红线,也承载着村民春种秋收的民生期盼。
近日,在湖南省衡南县咸塘镇柴冲村的一处村民院落里,衡阳铁路运输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为纽带,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衡阳工务段(下称“衡阳工务段”)、咸塘镇及柴冲村两级党委、衡阳铁路公安处共同搭建多方对话平台,用一场“接地气”的屋场恳谈会,为困扰当地十余年的铁路涵洞治理难题找到破局之道。
自2013年京广铁路下行线改线以来,位于咸塘镇的K1738+690处下穿铁路涵洞一直缺乏配套的封闭管理措施,周边村民通过该涵洞随意进出铁路红线封闭区,并在红线封闭区内围垦造田,给自身安全和铁路行车安全带来重大隐患。其间,铁路部门多次就周边村民跨越红线封闭区发出警示,地方政府协调疏导,但收效甚微,矛盾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除了穿越涵洞、围垦造田,涵洞下方的水渠还经常因地势差和水土流失等出现堵塞问题,这都是长期困扰政府的难点、痛点。”咸塘镇党委委员罗国荣坦言,该处铁路虽是铁路部门的红线管理区,但也是周边村组防洪排涝的关键点位,“既要保列车安全,又要护农田收成,这道题我们解了十几年,也没找到什么好法子”。
面对这个“烫手山芋”,衡阳铁路运输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团队多次深入现场勘查,发现该区域存在村民在铁路禁止区围垦造田、非法进入铁路线路封闭站场等问题。“问题持续多年,已成为历史顽疾,如果机械套用传统办案模式,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承办检察官郑蔚介绍,检察机关没有简单地启动诉讼程序,而是创新采用“公益诉讼+屋场恳谈”的模式,将法律监督的刚性权威与群众工作的柔性智慧相结合。
“随意在铁路封闭区通行,不仅危及自身安全,还可能造成铁路运输安全隐患。”承办检察官和铁路公安民警通过讲述真实案例,向村民释法说理。当村民提到“水渠经常堵塞”的难处时,检察官与铁路工程师立即调出现场航拍图,与村民共商治理方案。在检察机关的积极协调下,衡阳工务段、咸塘镇及柴冲村两级党委及村民代表在恳谈会上达成解决方案并着手实施落实。
这场特殊的恳谈会,创造了“三个转变”:变“对抗式执法”为“协商式治理”,变“单方决策”为“多元共治”,变“就案办案”为“系统施治”。衡阳工务段衡北线路车间党总支书记曹徽感慨道:“过去这类问题往往会陷入‘铁路单方封、村民反复拆’的拉锯战,现在多方共商把问题解决在了前端。”
像此类行人在铁路红线封闭区随意进出的问题还有不少,此次创新实践为同类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衡阳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王金强说:“我们将通过‘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监督理念,让法治温度融入每一次基层治理实践中。”
暮色中的晒谷坪上,村民们送别检察官时,铁路桥下传来清脆的汽笛声。这声音穿越争执、对抗,抵达理解与和解,最终在司法为民的初心与基层智慧的碰撞中,谱写出安全与民生同频共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