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铅字《检察志》
2024-07-16 10:04:00  来源:检察日报

  在我的书柜里,始终留着一本铅字油印的《检察志》,16开本208个页面,皮面是黄色厚纸,内页薄纸单面印刷,那是1990年的往事了。对于铅字的回忆,原本是尘封在记忆深处的,缘于一位高级编辑的一篇作品,才被钩沉了出来,原来我对铅字,竟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

  刚进检察院的第一年,我被分在办公室(调研室)打杂,分发报纸、打扫卫生、提开水、接电话等等跑腿活儿都干。不久,我接到一件繁重的任务:负责《检察志》的校对、打印。记得初稿是前任主任撰写的,换届时因工作异动已调离,新任主任不是很熟悉,就将手稿交由我完成。当时是为了配合《县志》编纂的统一要求,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校对,然后交付打印,所以时间紧、任务重。

  那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不像现在有强大的Word文档支持,大家可任选手写、五笔与拼音等模式,只需要打字、复制、粘贴与剪辑,就可轻松搞定文档的编辑排版了。那时全靠人工,一个一个地敲字在蜡纸上,然后上油墨付印,不仅速度慢而且油墨易弄脏手。

  打字室设在办公楼二楼右边顶头的一间窄房子里,与我的办公室相隔四间房。那段时间,我几乎来回两头跑,眼睛盯着一沓已经打好的蜡纸,需要我一张一张、一字一字地与原稿核对,加上办公室人多嘈杂,手稿部分字体潦草难认,而蜡纸上的某些字是打字员揣摩的,错字别字较多,校对难度较大,实在太辛苦。打字员姓杨,大家都叫她杨妹。她瘦挑的个儿,扎一长长的辫子,乌亮的眼睛,始终腼腆的表情,是单位请来的临时工。

  那段时间一上班,我就来到打字室。“杨妹,有几处文字有误,需要改动……”我将十几张需要重打的蜡纸交给她时,只见她埋头“嗯”了一声,聚精会神地辨认已经变成“大花脸”的稿子——因为用红笔改动的字较多。随即门口又一声“杨妹,这有份检察长的加急材料,下午要……”的“插队现象”,无奈,杨妹只好把我的工作暂搁一边。

  我想,单位就一位打字员是面对全院的,人多事多材料多,有时经常手忙脚乱。于是,我萌发出自己亲自上阵的念头,一方面可以缓解打字员的工作压力,加快进度,另一方面自己可以边打边修改,减少因差错率导致的重复劳动,保证《检察志》打印稿按时完成。

  可单位仅有一台打字机,不能耽搁杨妹的正常工作,我就只能利用休息时间熟悉这台双鸽牌铅字中文打字机了。初次面对铅字盘,全是繁体字,我是一头雾水。铅字盘是一个长方形的金属盘,高约两厘米,平放在打字机的机架上,里面由一个个小方格组成,格子下方不是封闭的,每个格子两边都有小金属条,起到托住铅字的作用。上面的铅字是如何排序的?它们之间有没有规律?我多长时间才能够熟悉它们?这些问题一度让我生无可恋。用现在的眼光看,老式打字机的打字速度之快慢,全凭打字员对铅字盘中汉字的位置记忆来决定。

  杨妹挺耐心地教我,我说拜她为师,她一下子脸红了,急忙推脱道:“你们高学历大学生,我一介初中生,担当不起。”我心里明白,她是谦虚,也是一种自卑心理。我说:“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特色,人也有自己的特长,在打字这方面你就是我的师傅!”听我这么一说,她便低头“嘿嘿”露出了笑容……

  四个字盘里共有1061个铅字,它们不是按照偏旁部首排列,也不是以汉语拼音为序,而是将使用频率高的字和词进行组合排列,标有字盘顺序,不常用的字相对少些,单独放在另几个字盘里,是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熟悉字盘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记熟字盘上铅字的位置。一台机器只有一种字体和字号,不能更换,要换就要换机器。文件的字距和行距是靠人在打字机上设定好的,调整起来非常麻烦。听杨妹介绍完,我猜想她一定花了不少工夫。

  字盘中的繁字体增加了识字难度,背了好几天的我才算基本记住了常用字的大概位置,然后我就试着开始打字。初次展示身手,有些手忙脚乱,我举着手托、夹着稿纸,两只眼睛不够用,一会儿低头看稿子,一会儿又仰脸瞧字盘,既怕看错稿、串了行,又怕拿错了铅字。遇到一时找不着的字,就在字盘前面来回寻找,心里一起急,就更找不到要找的字,只好去请教杨妹师傅。三百字的材料,停停顿顿地排下来,半天就过去了。

  熟能生巧,一段时间后,我拣字打字的速度加快了。为了赶任务,杨妹主动和我一起加班。闲聊之中,我对杨妹的家庭有所了解。家住城郊的她有四姊妹,她是老大,初中毕业后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就学习打字,学成之后她就来到这里。面对微薄的报酬她没有丝毫怨言,只是感觉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平时不敢与机关同事多说一句话。我猜透她的心思,积极鼓励她趁年轻坚持自学,通过自考或者读函授大学提高学历,将来可以参加招工招干考试,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杨妹一直悉心听着,并没有插话,低着头把打错字的蜡纸字涂净再打。在另一张蜡纸上发觉又打漏了字,就在字与字之间加打进去。

  接触杨妹久了,我总在想,杨妹也许不善言谈,但内心一定无比强大。后来,果真发现她是个有心人,在打法律文书过程中接触了大量法律方面的知识,还为《检察志》的初稿提供了许多补充内容。

  在初稿里,我发现老上访户刘新息诉案有一处没写细。刘新因交水费问题被乡里人打伤,不能从事劳动,其妻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杀。一年里,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要求处理,但没结果,便准备了雷管炸药,扬言准备与乡派出所、乡政府同归于尽。接到告急访后,检察长立即率员赶到当地处理。在查明有关情况之后与乡政府领导商定:所、乡、县各拿出一部分钱解决刘家困难,并对派出所有关人员分别情况予以处理。这一番雷厉风行的操作下来,刘新主动交出了雷管炸药。我认为有必要加以详述,杨妹听罢马上说出了此案的情况,让我很惊奇。原来,该案的一份材料她打印过了,过了些时间仍记得。她说,这位久诉不息的上访户的问题是在检察机关解决的,是新上任的检察长杨正胜啃下的“硬骨头”。她还为我提供了当年处理此案时杨正胜的换位思考等理念,就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充分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诉求,带着感情去理解法律,做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当时我查阅了许多相关材料,与杨妹说的一样。现在想起来,就是类似“如我在诉”的办案理念,只是在当时没有这个提法。

  使用铅字打字最怕的就是文稿错误,因为蜡纸是用绵纸涂上蜡做成的,虽说打错字后可以用修正液涂抹后重打,漏字漏行可以在行与行的空白处补充,但涂改多了便容易打烂蜡纸,排好的版再补充文字也会影响阅读。若遇到生僻字与少见字时,打字机下可供选择的常见的铅字盘就没有了,只能到备用木箱中一个个找,再用金属镊子夹起来调换入盘。倘若再没有只得借外单位的铅字,才能最后解决。我目睹了有些单位材料特多、量特大的,比如《县志》初稿上千万字,加起来有近两百本,生僻孤怪字何其多,打字的困难与痛苦可想而知,加班加点已成为他们青春岁月的家常便饭。他们碰到我这个跟他们打交道的“同行”,就会抱怨说快发疯了……

  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如释重负总算完成了艰巨任务。后来得知,我院的《检察志》因内容翔实、印刷排版规范受到县志编纂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时间到了1992年,单位临时换了打字员,直到年底全县招工招干考试之后,我才又见到杨妹出现在检察院。杨妹不但取得了自考大专文凭,还如愿以偿地成为检察院的一名正式干警。身份变化后,杨妹还坚持从事心爱的打字工作,直至1993年院里采购了一台计算机,铅字打字机才算正式完成了它的使命。

  多少年过去了,那些一张张铅排的《检察志》,还总是在眼前浮现,散发着铅字所特有的光晕和墨香。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