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文身”少年蝶变记
2022-10-21 10:14:00  来源:检察日报

  “小伙子辛苦了,赶紧脱了外套歇歇凉儿。”八月酷暑,江苏省无锡市的一家街道服务中心内,17岁的少年小亮(化名)推着载满货物的小车进进出出,给退伍老兵们分发着慰问礼包,惹来社区工作人员一片夸奖。

  看着眼前这一幕,无锡市新吴区检察院未检检察官陆甜甜倍感欣慰。

  一年前,小亮伙同两名同伴,通过假意殴打他人、假装劝架的方式,造成被害人手机掉落,继而趁乱偷走手机并转卖他人。经鉴定,涉案手机价值4700余元。第二天,在父母陪同下,小亮到派出所自首,并主动退还全部赃款。后小亮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移送新吴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审查过程中,陆甜甜发现,小亮家庭条件优越,且深受父母宠爱。他为何走上犯罪道路?原来,案发前不久,小亮受他人影响迷恋上了文身,两臂都成了“大花臂”。对此,父母强烈反对,还停发了他的零用钱。没想到,小亮为了继续文身竟触法。综合考量后,检察院对小亮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验期为六个月。检察官、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组建帮教小组,在考验期内对小亮进行跟踪帮教。

  “我左腿上还有个大图案要完成,考验期内能不能去外地文身?”宣布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小亮的第一句话让检察官深感帮教工作任重道远。如何让小亮认清文身的危害?检察官搜集了文身相关资料,与他一起学习文身知识,引导其自觉拒绝文身文化。但是,小亮抵触情绪明显。

  检察官问小亮为什么这么喜欢文身,小亮说:“文身很酷,别人都会怕我。”检察官意识到,这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为让小亮更有责任担当,检察官让其参加社区慰问孤寡老人的公益活动。活动当天,小亮却迟到了,且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活动结束后,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吓了一大跳”,并委婉表示“不要再有下次”。

  这让帮教小组陷入了担忧:这个少年对文身的执念是否有更深层次原因呢?如何才能让他正常回归社会?检察官与社工再次与小亮及其父母做了深入谈话。经过谈话,了解到小亮父亲脾气比较大,在家里说一不二,粗暴的相处方式令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小亮喜欢上文身,一方面是被社会上的“朋友”所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父亲示威。

  追根究底,问题在于家庭。帮教小组通过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表、情感沟通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等表格量化计分,测出来小亮家属于“极端型”家庭,家庭中的青少年无法掌握有效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良行为发生概率较高。随后,该院将小亮家庭纳入“家圆童心”未成年人保护项目,从情绪控制、价值观引导、亲子关系重塑等方面,制定一对一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定期组织小亮父母参加“集体家庭治疗”“家长课堂”“亲子共同成长”等家庭教育指导项目,最终小亮家达到了“中间型”家庭标准。

  之后,检察官走访了多家企业,终于找到一家爱心企业愿意接受小亮,小亮很快就靠自己的双手赚到了第一份工资。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教,小亮再次跟随社工来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一次他早早来到社区,借助长袖长裤遮住了文身,且干活主动热情,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好评。此后,他又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疫情防控期间协助核酸检测……这让帮教小组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六个月后,新吴区检察院对小亮作出不起诉决定。近日,小亮告诉回访的检察官,现在他白天帮父母打理生意,晚上兼职送外卖攒钱清洗文身,“一次次的清洗又痛又贵”。(卢志坚、郝红梅、张文碧)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