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到此悟官德
2018-05-03 10:40: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徜徉在浯溪的林阴路上独享幽静时,伫立在浯台的危岩上眺望湘江时,栖息在浯亭的石栏上细听鸟语时,徘徊在石壁前欣赏流芳千古的碑林时,我的眼前仿佛总立着两个身影。一个衣袂飘飘,一个风姿卓然;一个为民生疾苦大声疾呼,一个为百姓利益日夜操劳;一个彰显着古代文人的华美气质,一个宣示着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他们是,元结和陶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祁阳浯溪,山不高、水不深,却能誉播四海,成为文人骚客的游览胜地,不仅因为这里灵秀的自然风光,更因为它与这两个人不平凡的邂逅。

  远在唐朝的元结两任道州刺史,五过浯溪,晚年幽居于此,留下了不少绝妙诗文。他一生为官时间大概只有十年,但所到之处口碑载道,誉满朝野。他在官场高洁自守,行清廉之治,其“淡泊名利、忠正方直”的品行,“守土爱民”的为官之道,“清廉肃下”的吏治意识,凝结为浯溪文化的清廉内涵,为世人所景仰。“浯台”实则是一小石山。元结把它筑成高台,以便瞻眺。他站在这块高大险怪的岩石上,“登临长望,无远不尽”。想起古来矢志不渝的贫士的境遇,更感到自己似乎捡了便宜,“盖非愁怨,乃所好也”,“谁厌朝市,羁牵局促。仿君此台,一纵心目。阳崖砻琢,如瑾如珉”。不为仕途得失束缚,不求功禄、淡泊名利的胸怀在这临江的远眺中一览无余。为了告诫自己和后来的刺史“守土爱民”、“专守法令”,元结还写了一篇《道州刺史厅壁记》,刻于刺史厅堂之上。在题记中,他提出当好刺史要有“文武才略,清廉肃下,明惠公直”的基本政治素质。否则,一州百姓和一切“生类”都要受其所害。如此官德,何人不仰?

  功在当代的陶铸是土生土长的浯溪人。他出身贫穷,幼时所受教育不多,但他博览群书,树立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他在《松树的风格》中写道:“……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我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他克己自律,率先垂范。任广东省委书记时,无论到哪里检查工作,总要“约法三章”:不准请客,不准迎送,不准送礼。他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上个世界50年代回家乡时,在其兄、妹家各吃了一顿饭。按部队规定,随员不能白吃,所以部下每家付钱若干,回武汉后经批准报销了。陶铸知道后,坚持自己出钱把条子拿回撕毁。无独有偶,广州军区在他外出时维修了一下他漏雨的住房,陶铸也自己掏钱偿还管理处,并在会上作了检讨。陶铸以自己的廉政实践,践行着松树般的风格。现在广东的白云山上有“松风”二字,正是陶铸品格的写照。斯人已去,风范永存。

  一滴终须归大海,几人到此悟平生。站在浯溪这块丰碑前,踏着两位先贤的足迹,我内心的感动已无法言说。(齐小玉)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