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走近代表委员|朱林:刘老庄村小康带头人
2017-10-20 17:12:00  来源:  作者:淮阴区院张传杰

 代表简介:朱林,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刘老庄村党总支书记。荣获江苏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淮安市道德模范,淮安市劳动模范。


  

平坦宽阔的大道,芳香葱绿的花木,连片整齐的塑料大棚,颇具规模的村办企业,幼儿园里孩子们阵阵欢乐的笑声……,1013日,笔者在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看到这样一番景象。 

“多亏朱书记带得好啊,我们才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听说我们来村里采访,正在休闲广场散步的陈大妈忙不迭地迎了上来介绍。陈大妈说的,正是年过六旬的第十二届江苏省人大代表、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村党总支书记朱林。 

镜头拉回到10年前,彼时的刘老庄村既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1943年,新四军82位勇士在此与千余日寇殊死搏斗、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牺牲。从此,刘老庄82烈士英名永垂、光照千古。更是全省挂的上号的贫困村,住的是旧房子、走的是泥泞路,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谁能够带来全村走上脱贫致富路?群众的目光聚焦在了朱林身上。此时的朱林,正在苏南搞工程,年收入百万余元、见识多、思路广;而且早年在外出创业前,就曾当过两个贫困村的书记,两个村在他的带领下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面对期盼与重托,朱林毅然放弃自己发展正好的事业,怀揣兴村富民梦,回到家乡,当起了带领父老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带头人。 

“革命先辈的鲜血不能白流,老区决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2009年夏天,站在庄严肃穆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下,新上任的刘老庄村党总支书记朱林紧握右拳,发出铮铮誓言。 

上任伊始,朱林便响亮地喊出“农村企业化”这一发展新路径。为办好刘老庄村第一家集体企业,朱林自己拿出50万元,并把自己企业的招投标资质无偿转归村集体,再发动其他党员干部和经营大户出资,注册成立村办建筑公司。通过几年滚动发展,公司不仅还清了借债,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超百万元。” 

2010 年开始,朱林带着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上山东、到福建,让刘老庄 3400余亩土地全部转成千亩连片的日光能大棚、果树采摘园、精品苗木园、光伏太阳能发电厂,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折成股份,加上先后引进的闵丰食用菌、大阳生态园、正雄制衣、影视基地等项目,带动全村 734 名劳动力全部就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绝大部分返乡就业,自主创业。 

2012 年元月 9 日,刘老庄全部村民统一搬进了环境舒适、配套齐全的红色家园小区,小区设有配套齐全、设施一流的幼儿园、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健身休闲广场。 

“现在刘老庄人,可以说一年有“四金”:土地拿租金、上班拿薪金、国家有补金、合作社里有股金。”坐在宽敞明亮、上下几层的村民服务中心里,朱林板着指头,跟我们说起了乡亲们的生活新变化:2016年,人均年收入达到 16800 元,集体经济突破 230 万元。 

几年的时间,刘老庄村彻底甩掉了村贫民穷的“穷帽子”,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村,成为了苏北新农村建设一张名片。刘老庄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争先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朱林的奉献与付出,让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信任与支持。2013年初,朱林光荣当选为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朱林深感责任重大。他常说,村民富裕了,党员干部的责任可一点儿不能减轻。他要求全村58名党员,每人都要参加“53”工程活动,即每人每年5个义务工,每人负责小区1棵树的管护,每人负责1个单元10户的卫生、治安、和谐,每人联系1个病灾户。在朱林提议下,从 2010 年起,刘老庄村每年都要开展“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等一系列评比活动,营造了和谐、文明的村风新面貌。 

2013年住进红色家园集中小区以后,一到春节,全村各家各户仍沿用老习俗,燃放爆竹,不但造成浪费、污染环境,火星飞入窗内还极易造成火灾事故。看到这一问题,他带领来村一班人,认真倾听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研究决定,春节期间,全村每栋楼、每个单元只在除夕、初一新年当日燃放两挂鞭炮,并指定安全负责人,既营造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又节约了生活成本,还能确保安全祥和,可谓一举三得。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朱林关爱村民的事,刘老庄村的村民们都能如数家珍地列出一箩筐:村民生病了,朱林第一个带着慰问金赶到病床前;孩子考上了大学,朱林带着钱去道喜;哪家遇到困难,朱林第一个伸出援手……” 

“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真是给我们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1018日,朱林书记刚刚收看完十九大开幕盛况,激动的说起学习报告的感受:“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刘老庄村建设成为富裕兴旺、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编辑: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