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观《守边人》有感
2019-03-19 09:21:00  来源:江苏法制报

  □邱 晨

  如果有人问我信仰是什么,我脑海里闪现的可能是解放战争年代,董存瑞在千钧一发之际毅然托举起炸药包,用自己的身体作支架毫不犹豫地拉燃导火索,铿锵有力地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的生命绝唱,可能是和平发展年代,孔繁森主动请缨,两离桑梓,为了藏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建设发展而劳苦奔波,风尘仆仆,用共产党人的行动践行“一腔热血洒高原”的铮铮承诺的生命写照。那个年代的信仰被赋予了国家危亡、经济落后的特殊标签,所以激励着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为了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解难纾困,甚至连生命都得舍弃。我原以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富足、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背景下,信仰会因为缺少那种逆势绝境的自然滋生土壤而变得寥若晨星,而《守边人》这部电影却让我看到了它依旧迸发着的顽强生命力。

  在荒凉的新疆戈壁滩上,目光所及之处隐约可见几团葱翠,一轮被尘土侵蚀的稍有陈旧的太阳正在地平线徘徊。一个微微驼背的身影,慢慢打开房门,手里拿着一面国旗,面对天光还没亮的荒凉戈壁,一位老人熟练利索地挂上国旗,目光慢慢转向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太阳,从半导体里飘出嘹亮的国歌声,回荡在四下雪山包围的广袤土地上。随着国旗升至顶端,老人刚劲有力地敬上一记军礼,久久凝视着国旗。一人,一旗,一片荒凉土地,守边战士魏德友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这就是影片《守边人》开头部分里面的一个片段。

  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总会给人表现形式刻板,剧本过度煽情脱离现实,演员台词说教意味较深的印象,而这部电影却从一位守边老战士日常巡边的一天开始,故事跟随着老战士的足迹一点点铺展开来,镜头里的一草一木,一碑一河都在诉说着老战士保家戍边背后可歌可泣的事迹,老戏骨刘佩琦用精湛细腻、朴实无华的表演完美演绎了守边人魏德友平凡却又崇高的一生。

  50年,魏德友将自己的半载人生浓缩在了祖国的14.3公里的边界线上,用生命轨迹将祖国的边界线描绘得越发清晰。影片里,他和妻子巡边时相互扶持照顾,不时冒出的土味情话也显得真挚朴素,给他们的巡边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影片中,魏德友妻子为完成紧急守边任务,不幸两次流产,因为怀不上孩子,她提出离婚,却被丈夫毅然拒绝,两个人的爱情经历守边的淬炼后愈发坚定而伟大。

  时间是衡量事物价值的一把标尺,最后被时间留下的,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作为司法戒毒人民警察,工作的性质同样是守护国家安全,但我们是社会安全的“守边人”,是场所安全界线的“活界碑”。相比守边战士而言,我们场所面临的风险系数更小,值岗执勤条件更加舒适,担负的场所稳定压力更小。既然穿上了这身藏蓝色的戒毒人民警察制服,头顶着熠熠生辉的国徽,也就意味着肩负起了维护场所安全稳定的职责,有什么理由不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守好自己的“门”。既然投身戒毒人民警察事业,就应该守住一颗甘于寂寞,不甘平凡,热爱事业,尽忠职守的初心,用每一次全面仔细的人身安检,筑牢场所安全的“屏障”;用每一轮耐心细致的谈话教育,帮助戒毒人员走出困境,点燃希望;用每一天规范文明的现场执法,践行法律的威严和正义。

  信仰在任何年代都闪耀着光辉。作为社会安定“守边人”的一员,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信仰使目标更加明晰,用信念使脚步更加笃定,用信心使底气更加充足。时光不负有心人,既然要远行,去追逐一个梦想,便要认准方向,迈开步子,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勇往直前,以“星光不问赶路人”的苦心埋首前行,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恒心砥砺奋进。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