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轻盈的棉花如何撼动沉重的世界?
2019-05-14 10:52: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现代世界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的。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全球贸易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轻盈的棉花如何撼动沉重的世界?500年前,在大约南纬32度至35度到北纬37度之间的地带,很多不同的文明区都在种植一种能产出白色蓬松纤维的作物——棉花,有印度、墨西哥、中国、非洲等多个地区。不论是自己发现的,还是与其他民族交往获知,每一个棉花种植者都发现,从棉铃里拉出的蓬松白色纤维非常适合制作纱线。这种纱线可以用来织成易于清洗且手感柔软的布料,用以防晒御寒。但是当时这些棉花的种植、生产、加工者都不会想到,自己手中轻盈蓬松的棉花竟然是理解现代世界出现的重要密码。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人处于这个丰富多彩棉花世界的边缘地带。对他们而言,棉花生长在遥远的地方,是一种异国事物。据说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中世纪的欧洲还流传故事说,小绵羊长在树上,夜里弯腰喝水。欧洲接触棉纺织品的历史是伊斯兰教扩张开启的。公元950年,伊斯兰城市塞维利亚、科尔多瓦、巴塞罗那都有了纺织业。西欧语言中的“棉花”一词都借用了阿拉伯语qutun,法语中为coton,英语则是cotton。欧洲的棉纺织业基本都位于靠近东方的意大利地区,12世纪威尼斯成为欧洲第一个棉花集散中心,但是东方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改变了这一格局。

  16世纪,在新兴的奥斯曼帝国面前,威尼斯失去了对地中海贸易的控制,奥斯曼帝国鼓励国内工业发展,并限制原棉出口。加之三十年战争的破坏,西欧国家对大西洋航路的开发,欧洲棉花产业的中心开始转移到大西洋地区,而这一次的转移不仅仅是经济中心的转移,更是发展模式的巨变。

  15世纪末,西欧的航海家们前赴后继地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1487年,达伽马成功地驶入印度卡利卡特港,欧洲人第一次直接接触到了印度织工——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者的产品,而不再依赖大量的中间商,这和同时发生的香料贸易一样。欧洲商人在印度大量购入布料,然后贩卖到欧洲,并且通过武力逐渐垄断印度市场——限制当地商人与阿拉伯市场乃至东南亚市场的联系。这些布料也用于在非洲购买奴隶,并将其送往美洲的种植园进行劳作,这样就出现了著名的三角贸易体系。欧洲的商人在这样贸易中赚取了巨额利润,但随着大量印度棉布进口到国内市场,欧洲的毛、亚麻纺织业的制造商非常不满,他们纷纷向政府施压,要求保护免于新崛起的棉产品制造商以及来自印度的棉布的竞争。1701年,议会规定进口印度棉布为非法行为,只能进口白棉布到英国来进一步加工,这极大地推动了英国棉布印染业的发展。最终法令要求在英国销售的棉布必须完全在英国纺织而成。现实逼迫英国人必须自己生产棉布了,而之前的历史里,纺织棉布从来就不是英国人的强项。

  但是机器的发明和改进解决了这个问题。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18世纪60年代,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84年,塞缪尔格雷格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机械的不断改进极大地提高了英国棉纺织品的产量,并且同质量价格更低。这样英国的棉布开始反向出口印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解决棉布的原料——棉花的供应问题。英国及欧洲大部分均不适宜棉花种植,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殖民地——加勒比地区的岛屿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并且还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黑奴。于是近代第一个原料产地和加工地分离(远距离)的产业诞生了,并且棉花种植园采用的是密集管控式的黑奴劳动,这样的方式对日后现代工厂的组织架构、伦理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英国生产的优质低价棉纺织品开始进攻世界各地的市场,并最终占据绝对优势,地方性棉纺织产业均宣告破产并被强行卷入这股力量所塑造的世界体系中,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也可以看作现代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雏形。

  日后美国南方棉花种植园的出现,纺织业重回亚洲等各种现象均是这个全球体系的产物,所以我们今日所熟悉的现代世界及生活方式的出现可以从这轻盈的棉花中窥到些许真相。(吴兴元)

  编辑:淮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