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家凌翼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井冈山的答卷》是一部书写新时代画卷的精品力作。
井冈山在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率先脱贫摘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摆脱贫困问题取得了惊人成就,这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事情,是最具代表性的报告文学的现实主义题材。凌翼创作《井冈山的答卷》,前前后后花了9个月的时间,他走访了井冈山20多个乡镇场、120多个村组、访问了300余名干部群众,留下了厚厚的两本采访笔记和10多万字的采访日记——这里面有作为一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非常可贵的品质:深入现场,自觉参与时代的实际表现,发挥勇气与毅力、责任与担当的充分表达。他以一场又一场身体与精神的行走,让每一个字眼都真实有据、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工作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
《井冈山的答卷》反映时代风貌、紧扣时代内涵,对扶贫脱贫这样的家国盛事,认识精准,构思巧妙——全书分十卷布局,序言乃“时代是出卷人”,后记为“人民是阅卷人”。谁是答卷人呢?“我们是答卷人”。全书主题鲜明,“井冈山”这三个字,对全国人民来说具有特别的内涵和意义。它在全国做到了率先脱贫,说明精准扶贫精神正在成为新的民族精神。凌翼一边回望革命历史一边关注现实,结构上设立了历史与现实、革命与建设、初心与坚守的双重架构,在内容上使井冈山精神与脱贫攻坚现状有机交融,可读性大为增强。将革命老区贫困历史与新时代美好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现场感和感染力极强。而那些他采访过的群众、干部、扶贫企业家等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物,通过他成熟生动的描绘,从基层生活现场跃然纸上,亲切真实得就像我们每一个读者熟悉的那些家乡人民。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读《井冈山的答卷》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我的偶尔为之的写作,一直在个人的小小悲欢里流连,从不曾超越自己的生活经验,虽然我抱着极其真诚的写作态度,作品当中也有着现实的尘埃和生命的体温,但我的天地过于狭小,生活归于平淡,让我时常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且我的写作也并非建立在深刻的发现和思考的基础上。《井冈山的答卷》给我以警醒:我们为谁写作?读者需要我们写什么?时代给予了作家怎样的课题?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感谢凌翼,不仅仅为他给我写作上的提醒,不仅仅因他为井冈山人民写出了一份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不仅仅为新时代的井冈山精神传遍天下。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以家国情怀,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争取创作出更多的原创作品,当成为每一个有担当的作家的努力方向。(陈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