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曾读到的一句“名言”,在其前面还有一句,“我们是吃饭长大的”。诚然,“民以食为天”。说“我们是读书长大的”,是就人的精神和心灵而言。“人为万物之灵”。人之为人,关键在于人有思想,有精神世界。读书,也叫学文化;“文能化人”,能使人从内心到气质发生变化,故也称有知识的人为“文化人”。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没有书籍对精神世界的抚慰和滋养,即使肌体健全,也会因精神匮乏、愚昧无知,而如行尸走肉,或精神上的侏儒。
“我们是读书长大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只有用书籍来武装头脑,精神世界才会丰盈和高尚;人生之路只有用书籍来陪伴,才会充实和精彩。因为,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知识的源泉,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圣哲前贤曾留下许多读书的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宋代黄唏说得决绝:“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书之于人,如同食物于人,须臾不可缺少。书籍和食物正如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读书,能使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心灵纯净,精神世界充实。反之,不读书,则目光短浅,知识贫乏,心灵空虚,精神萎靡。用黄庭坚的话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一个人若无书本知识的“浇灌”,会变得俗不可耐,不仅说话味同嚼蜡,甚至连面容亦令人生畏。对此,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我还有手机阅读呢!”不过,且不说手机阅读代替不了纸质阅读,手机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对人的负面影响亦显而易见。许多人每天手不离机、机不离手,沉溺于海量而肤浅的网络信息,而与读书渐行渐远。
时下,一些熟人或朋友见面聊天,话题往往大同小异,信息来源也大都来自网上,沟通交流如“矮子看戏,随人说短长”,近乎众口一词,趋于“模式化”。有的党员干部因懒于读书,只看手机,缺乏知识储备,向党组织交的读书笔记,是从网上抄袭来的。曾见过一幅对比图,画面上是一人躺在床上吸鸦片,一人躺在床上看手机。百年前后,姿势惊人的相似:痴迷手机等于吸食鸦片,会让人身心颓废,精神萎靡。如此图景,发人深省!
笔者并非一概反对看手机,只是应适可而止,勿忘读书。快节奏、碎片化的浅阅读,只会浮于表面,无法沉入书中的意境和内涵。只有读书,才能引发感悟和思考,深刻理解其深意,充实和丰富自己。还应当看到,微信群的每一条信息,都隐含着某种立场。如果党员干部缺乏真知灼见,没有自己的立场和主见,在汹涌而来的信息大潮面前,随声附和,随波逐流,难免为其左右而不自知。所以,要提高辨别能力,学会识别真伪和是非,还得认真读书。尤其应读点经典,打牢理论根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确立思想上的“定盘星”,坚定理想信念“主心骨”。唯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面前,保持足够的定力,坚定立场,不为其所惑。
“我们是读书长大的”,读书与吃饭一样,应是习以为常之事。读书能使人明辨是非,“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正确把握人生方向,走好人生每一步。读书是为了照亮人生的行程,少走弯路。西汉经学家刘向曾深情地鼓励人们要热爱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们应学会控制手机,让读书成为习惯,并伴随人生的始终,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努力活出光彩的人生。(林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