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但我们却又时常被困囿于现实之中,人们在焦灼、沮丧与茫然中苦于寻觅突围的“钥匙”。这也正是江西师范大学袁爱清教授在学术著作《寻找与回归》中所聚焦的。在袁教授看来:现实世界、媒介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协调统一,将引导我们寻到那把突围的“钥匙”。
袁教授在《寻找与回归》这本新著中提出,现实世界是心灵世界的投射,而媒介世界则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尽管人们或正处于不利的境地,但媒介能够帮助我们穿透困境审视内心,“内心若安静,这世界便安定了”。相比撇清属于自己的责任,我们更呼唤利他主义的行动化“危”为“机”,共赴美好未来。这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呼唤,更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在袁教授看来,当下中国已经形成一张无形的“幸福之网”,美好的事件与积极的叙事构成了“幸福之网”的“点”与“线”。而媒介则成为支撑“幸福之网”的能量源泉,不管是对美德的赞颂,还是对利益的诉求,媒介以其强大影响力,打消疑虑、拓展边界、凝聚人心,催动这张“幸福之网”变得愈发紧密,推动现实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置身“幸福之网”,该当如何看待媒介的角色与功能,并最终掌握那把安定内心的“钥匙”,我们的社会又当如何借助媒介的能量,化解矛盾,向着美好未来积极前行?袁教授在严谨的调研分析后认为:一方面,媒介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通过内外协同和螺旋上升的教育机制,达到提升公众媒介素养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媒介的教育在激发创造力、丰富想象力、强化内心的毅力与坚韧,最终实现对公众的心灵赋能。而这正是每一个身处“媒介化社会”中的我们所必须要掌握的用以走向未来的工具与策略,也就是将媒介视为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和重塑内心世界的“资源宝库”。另一方面,媒介扮演着“桥”的角色。这是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中,沟通不同地域、阶层、代际、群体的“理解之桥”;更是联通“强弱”、服务“上下”,消减群里间疏离、孤独与消极情绪的“共情之桥”。唯有媒介沟通与联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健康、和谐、永续的社会发展才更为稳固。最后,媒介还是“聚光灯”,它能帮助我们穿透现实生活的迷雾,发现内心的真实,点燃心底的真善美。此时,我们眼中生命的意义,不仅是自我对于现实社会的支配和拥有,也是他者相对的丧失与无助。媒介“聚光灯”下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无疑可以将个体的真善美、同情心与正义感转化为群体的利他主义行为,营造出充满信任与感激的和美社会发展氛围。
总的来说,在袁爱清教授的著作中,现实不是生活的全部,要救赎内心的困顿,需要借助媒介的“钥匙”,善用媒介、用好媒介,方能实现真正的回归,迈向更好的未来。(邵鹏,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寻找与回归》以新时代共享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从媒介生态学视野提出,媒介要对社会资源进一步调节,积极发挥社会稳定及发展的“安全阀”及“助推器”的作用,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援助,激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向上向善的动力。以此缩小社会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发展的目标。
作者简介:袁爱清,女,江西瑞金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媒介幸福感、特殊群体传播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专著《媒介幸福论:幸福心灵的媒介引导与构建》2017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