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峰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暗香浮动,春意萌发。年关在大寒节气中如期而至,年味越来越浓。早晨去菜场,晚上逛超市,铺位上挂满春联等商品,琳琅满目,鲜艳喜庆。那些记忆深处的春联往事,在这冬日暖阳下,穿越时空隧道,与我执意重逢,又是一年春联时。
小学时,语文老师布置的一次寒假作业,我记忆犹新。作业是春节期间收集30副春联,老师同时还宣布,收集齐春联的同学,可以抵交一篇作文。同学们欢呼雀跃,纷纷拍手叫好。寒假中,每次去大队部的商店买东西,我就变换着路线,挨家挨户搜寻大门上残存的旧对联,默读几遍,速记在心,回家后立即默写在作业本上。初一拜年时,我们特意带上笔和作业本,在长辈们准备枣茶的间隙,趁机将大门上的新春对联抄写下来。长辈们瞧见后,乐呵呵地称赞我们爱学习,长大后有出息。开学交了春联作业,老师表扬大家完成得好,作为奖励,给我们讲了“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这幅对联的故事。大意是文学家苏东坡为了吃到鱼,和好友佛印和尚斗智。他不动声色出了“向阳门第春常在”上联,引诱使好友对出“积善人家庆有余”的下联,变相告知苏东坡“ 罄(庆)鼓里有鱼(余)”,大文豪如愿尝到美食。感谢老师不经意间的一次作业,让春联这一年俗文化的种子在我心中萌芽。
进入初中,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尝试自己手写春联。秋学期考试一结束,我就为写春联的事情着手忙碌。将毛笔翻找出来,泡在清水里软化开,扯一扯笔尖的毫毛,是否脱落或松散;拧开墨汁瓶,闻一闻是否失效变味,晃一晃是否凝固,看一看够不够写;拍一拍封存红纸上的灰尘,摊开看看有没有褪色,算一算用量份数。返回学校拿成绩报告单时,我就从学校拐弯来到南社村供销社,配齐笔墨纸。在供销社,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买书,那是一本关于农村百科的年历书,一年只发行一本。书的封底整齐地排列着数十幅春联,在那个书籍贫乏的年代,能够淘到这样的一本书,我是如获至宝。写春联的准备工作就绪后,我就抽空练字,找来几张旧报纸,在上面横平竖直、左撇右捺、上点下钩、先提后折。第一次用楷书写了幅“人勤春早年年好,国泰民安日日新”对联,贴在大门上,心里还是惴惴不安。亲戚们来拜年时,不时竖着耳朵,想听听他们对春联的评价。家乡人纯朴,除了肯定就是表扬。后来,除夕的那几天,我成了最辛苦的人,除了写好自家的春联外,还要帮大家族的每户人家完成任务,有时还有左邻右里的额外份数。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的书写其实并不算辛苦,最棘手的是如何针对不同的家庭状况,为他们量身定制,挑选出合适的春联,是非常动脑筋的事。
那年春节前,家中的堂屋改造完毕,堂前那面墙粉刷得雪白。我特地赶到镇上,到供销社挑选心仪的年画。我选中了一幅十大元帅的画像,画面中,元帅们头戴军帽,胸前佩挂着勋章,骑在高大的骏马上,目光炯炯有神,凝视着前方。画面神圣威武,让人肃然起敬。我将画像贴在墙面中心位置,发现两边还留有空隙,为了表达对开国元帅们的敬意,我灵机一动,自己编写了幅对联,贴在画像两侧。上联是“老一辈革命家功比天高”,下联是“新一代建设者任重道远”。这年春节,这张画和这副春联红了,亲朋好友看到后,无不啧啧称赞。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春节物资的丰富,大家更多的是购买春联,方便快捷,鲜有人还去贴手写的春联。工作后,我也不再动笔。再后来,儿子练了软笔书法,手写春联的事就让他代劳。儿子工作后,我便托人帮忙书写。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自己挑选对联,编写自己喜欢的对联文案。这是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总觉得那贴在门上的手写春联,一年四季,油墨弥香;静静伫立,看你进出。是你的心灵伴侣,家中一员。
每年春节,我都会在QQ空间、朋友圈晒出春联文案以及贴在大门上的春联照片。图文中,那红彤彤的春联,是跳跃的文化符号,喜庆祥瑞,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传递着我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憧憬!恭祝大家新春快乐,“巳巳”如意!
(作者单位:常州市金坛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