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多名网友发视频称,他们在山东泰山游玩时,偶遇一名外卖员徒步上山送货。视频发布后,“外卖员爬泰山送键盘跑腿费500元”的话题很快登上热搜。9日下午,某键盘品牌所属视频账号澄清此事,称这是他们策划的直播销售挑战活动,视频中的“外卖员”是其团队的一员,挑战规则包含“不能透露真实身份”(据9月10日极目新闻消息)。
看了这波“神反转”,令人不禁感叹现今的营销套路之深之奇:此次营销以泰山景区为舞台,“外卖员”上场后,就有游客搭讪,有网友发视频,随之还出现了对“外卖员”表达敬意的疑似“种草文”,多重因素叠加,话题登上了热搜,接着“团队”站出来澄清真相——整个过程既“丝滑”又“喜感”。可细思起来,这样的营销方式又很让人担忧:第一,尽管用了“策划”“挑战”等词汇,这份事后澄清并没有否认其“演戏卖货”的性质,“不能透露真实身份”的挑战规则,反而自证了其设计的内容“纯属虚构”。第二,虽然“送货上山”的虚构情节不涉及产品质量等问题,这份“山顶单”毕竟是虚构的,此“单”也许金额不大,但对产品“需求性”的渲染效果显著。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规定,经营者不得组织虚假交易。很显然,虚构订单的行为涉嫌违反上述规定,严格说存在法律风险。比法律风险更严重的,也许是企业面临的商誉风险——假作真时真亦假,连“订单”都有套路,你的产品质量宣传和售后承诺是不是一样“创意”满满?如果新老客户产生了这样的质疑,这个营销团队恐怕还真不好解释。
对于当前充斥网络销售平台的“演戏卖货”等乱象究竟该怎么整治?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其实,国家网信办等7部门2021年联合下发的《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就已将网络直播营销“台前幕后”各类主体、“线上线下”各项要素纳入了监管范围。近年来,一些销售平台也在陆续升级电商内容审核机制,重点打击“演戏炒作卖货、卖惨营销”等现象。但从目前情况看,为了吸引粉丝、增加销售额,一些“大V”依然敢于铤而走险。可见,有关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的打击和治理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相关规则也需进一步严密化。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前几天,一则“女外卖员电动车被偷崩溃大哭”的虚假视频被拆穿,造假者也受到了处罚——期待类似的明细规定和执法力度早日在“带货”领域落地落实。
从“爬山”到“澄清”,一次营销活动居然两登一些新闻平台的热搜榜,这更让人忧虑。作为新型媒体,新闻类网络平台由于资讯来源繁杂,在内容审查方面固然有其独特的难度和要求,但是对于像“热搜榜”这样由其重点推出的资讯,平台则应承担更多的审核义务,既要对新闻真实性进行审查,也要对新闻价值进行评估。如果一味跟着流量走,按照“算法”来,新闻类网络平台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恐怕将日渐弱化。(柴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