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织密网络安全法治之网
2023-10-09 14:17:00  来源:法治网

  2023年9月11日至17日是第十个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今年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宣传网络安全理念、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推广网络安全技能,营造全社会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的浓厚氛围。

  网络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科学发明之一。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推动着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我国自1994 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现如今网络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网络技术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独立于现实空间,然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并不意味着网络空间不受任何管束,网络空间必须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

  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信息化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大局出发,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

  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实现网络安全法律保障这一目标,就要在网络法治领域良法善治。我国立法机关积极推进网络安全立法工作,目前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已经具有“四梁八柱”的框架结构,形成了网络安全的法治之网。2015 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 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2016 年通过的网络安全法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框架。网络安全法第一条将“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列为该法的立法首要目标,体现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2021 年通过的数据安全法为“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法律框架。2021年通过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基于网络安全的视角,将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网络设施、信息系统等纳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范围。2021年通过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用于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汽车数据合理开发利用。2021年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为目标。2021年通过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是为了进一步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而制定的部门规章。2023年通过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是我国首个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规范性政策,用于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上述法律法规等均具有相同的立法宗旨和立场,即通过保护网络及网络中的信息、数据的安全来保障国家、社会及公民的利益。

  同时,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网络时代,每个公民都是网络社会的一份子,都是网络安全法治之网的一个节点。遵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每个公民应当培养网络安全意识,保护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也要学会区别合法与违法行为、防止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工具。(张新宝、彭肃华)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