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事审判领域,安全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审判人员与司法警察在其中的相互作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双方从案件受理到庭审结束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紧密协作、共同发力,才能营造安全、有序的司法环境,从而筑牢家事审判安全风险防范的坚实壁垒。
共同做好评估预警。审判人员在家事案件受理伊始,即应细致入微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通过认真查阅案件卷宗,梳理纠纷脉络,从当事人的诉求激烈程度、过往沟通态度、是否有暴力倾向等情形进行多维度综合考量。例如,对于涉及离婚财产分割的纠纷,若一方对财产分配预期与实际情况差距过大,且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审判人员应将其列为高风险关注对象,并详细记录风险点,及时向警务保障部门通报。警务保障部门根据审判人员提供的信息,提前做好预警,制定个性化安全保障方案。对于涉家庭暴力、重大财产分配等高风险案件,应落实严格的防控措施,如安排专人保障、增加值班警力等。
共同做好庭前沟通。“一触即发”是家事纠纷审判的显著特点。在当事人到达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等候安检,准备进入法庭这一阶段,双方极容易发生争执,如见面后相互对骂,甚至升级为打架斗殴。对此类矛盾尖锐的当事人,警务保障部门除严格安检外,还应派出善于沟通、亲和力强的司法警察提前做好教育、疏导和制止工作,消除双方庭审前的敌对心理。审判人员需在庭前精心拟定庭审提纲,充分预测可能引发冲突的环节,并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预案。如涉及争夺及子女抚养权的纠纷,应提前准备好缓和气氛、引导理性表达的思路与策略。当事人进入审判区域,司法警察应协助审判人员共同做好当事人情绪安抚工作,引导各方进入指定位置就座,维护好听证、开庭前的秩序和安全。
共同做好庭审安全。审判人员是庭审过程中把控全局的核心。对于当事人情绪激动、言语过激等情形,应及时运用专业技巧予以制止和引导。值班司法警察应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对整个庭审现场监控,全方位关注法庭动态,及时向审判人员反馈安全情况。如各方因赡养老人费用问题发生激烈争吵甚至有起身对峙趋势时,审判人员需立刻严肃表明法庭纪律,通过清晰明确的指令和沉稳的态度,稳定双方情绪,避免冲突升级。对于诉讼参与人的异常行为和表情变化,一旦发现存在潜在危险信号,第一时间向司法警察发出预警。司法警察接到预警应迅速响应、立即行动,以专业技能和果断措施控制局面。若发生当事人突然情绪失控,冲向对方进行攻击等突发情形,司法警察应迅速上前将其制服,防止暴力行为发生,保障庭审秩序和人员安全。
共同做好庭后追踪。庭审后的安全工作是家事审判风险防范的重要一环,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安全“真空”。实践中,庭审结束后至当事人离开法院这段期间,由于安全工作未能得到重视,导致当事人相互谩骂、殴打甚至伤害审判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当事人因此矛盾更加激化,法院形象受损,甚至引发缠访闹访,影响社会稳定。对此,在庭审结束后至当事人离开法院期间,值班司法警察和审判人员应保持在岗在位,继续追踪当事人情绪变化和行为动态,随时做好应对处置。对各方对立情绪强烈的当事人,可安排在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核对笔录,或在核对完笔录后,分别劝导各方及其亲属在不同时间离开法庭,防止在开庭后发生争执。必要时可安排司法警察护送离开法院,确保安全。若发生当事人在庭审后闹事的情形,审判人员与司法警察应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制止。在制止当事人闹事过程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