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防“晒”
2022-08-16 11:15:00  来源:检察日报

  现如今,微信、QQ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很多人手机中的标配软件。为了加强隐私保护,人们都会给这些软件设置密码,有的还故意将密码搞得很复杂,时间久了,难免会把密码忘得一干二净。此外,微信、QQ被盗用现象也屡见不鲜。

  遇到这样的烦心事怎么办?相信很多人都会自然地想到向网络求助。而一旦这样操作,就有可能掉入潜伏于网络中的一些不法分子设计好的陷阱里。

  2021年7月初,河南安阳的吴某因忘记微信密码,便在某视频平台上发布视频,咨询找回密码的方法,结果被人骗了钱。被骗后,吴某竟然脑洞大开,揣摩出了对方的诈骗套路,并决定用这个办法去骗别人。

  2021年7月21日傍晚,吴某登录某视频平台,搜索“微信密码”等关键词,随后逐个点开搜索到的视频,并浏览视频发布者个人空间里的资料。很快,吴某发现了一则咨询如何找回微信密码的视频,并确认视频发布者小杨是个13岁左右的孩子,于是决定对其下手。

  随后,吴某通过私信与小杨联系,称可以帮助他找回微信密码,并让小杨将自己要找回的微信头像、昵称等相关信息发给他,然后用一款软件PS出了一个微信头像,再将头像截图发给小杨,谎称微信已找回,但必须用大人的微信进行验证。

  小杨信以为真,立即向妈妈要了手机回到自己房间。吴某随即给小杨发送了一个收款二维码,并让小杨输入他编的一组数字,称这是找回密码的“验证码”。小杨不知是计,一一照办,很快便将妈妈微信账户里的2万元转给了吴某。后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吴某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

  可别以为这种诈骗手段只能骗孩子,事实上,成人被骗的也不在少数,吴某本身也是被骗者。分析吴某的诈骗过程不难发现,吴某在确定对谁实施诈骗时,依据的关键线索正是被骗者自己公开发布的相关信息。

  很多人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日常动态,如晒房子、晒购物、晒旅游、晒家人,可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不涉及。殊不知,时间久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轨迹就会在网络上暴露无遗。对于诈骗分子来说,这些信息就可能成为他们实施诈骗的重要依据。

  在此向大家提个醒,网络时代,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在晒各类日常的时候,务必隐去那些敏感、隐私的个人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张士海)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