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颜真卿:人如其字 品行高远
2019-03-19 09:19:00  来源:检察日报

  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山化镇汤泉村的颜真卿陵墓及墓碑

  颜真卿,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为真正的名门望族琅琊颜氏后裔。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颜真卿中进士甲科。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经吏部诠选,任校书郎,从此步入仕途,并一步步成长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公元784年8月,颜真卿在劝降叛将李希烈时被杀,后葬于河南偃师山化镇汤泉村的邙山南麓。

  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元),时任监察御史的颜真卿去河东巡察,到那不久就了解到,时任朔方县令的郑延祚,其母亲已经去世快30年。而郑家包括县令在内的三个儿子,却在母亲安葬的问题上彼此推诿,谁也不肯操办安葬事宜,致使其母的棺椁一直在寺庙放着,不能入土为安。连母亲都不能善待的人如何能指望他爱民如子勤勉尽职?于是颜真卿立即启动弹劾程序,使郑延祚被朝廷下诏终身不予录用。

  在地方巡察时的明察秋毫、办事果断为颜真卿赢得了不错的声誉。他奉诏回京后,升任殿中侍御史,依然坚持原则敢于直言,也因而得罪了宰相杨国忠,被调离京师贬任平原(今太原)太守。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短时间内河北各郡皆望风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勇当义军统领,不仅牵制了安禄山进攻的脚步,也为后续的成功平叛积蓄了力量。

  因立下赫赫战功,颜真卿被召回京城,并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年被晋封为鲁郡公,“颜鲁公”之名由此而来。然而,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高官竟然还为生计发愁。“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磬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辛。仍恕干烦也。真卿状。”这就是颜真卿著名的《乞米贴》,千年后读来仍然倍感辛酸,它讲述的是公元765年关中大旱加上江南水灾致使农业歉收的大背景下,颜真卿生活一度困顿到要向同事借米的情景。身居高位却守节不贪,对比当时杨国忠、李林甫之流的贪婪,颜真卿清廉自守之品质,如皓月之辉昭明后世显达千秋。

  (本报通讯员刘建鹏)

  河南省偃师市检察院检察长杨建刚说——

  “品”,向来为中国的文人志士所看重和推崇。后人对前人的评价,也往往以此为准则,以人品论官品、以人品论武品、以人品论艺品等等,颜真卿、岳飞、梅兰芳概莫如是。毫不夸张地说,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能得到后世的肯定与推崇,与他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人如其字,字如其人,颜真卿忠义刚正的高尚人品和最终义无反顾地慷慨赴死为其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让其人其字,终为世范。

  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只有对自己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才能履行好监督职责。我们偃师市检察院始终牢记“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的工作要求,注重发挥本地优秀历史文化对干警的影响、激励作用,不断强化干警“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让大家政治上更敏锐、作风上更廉洁、业务上更精通、工作上更务实,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检察队伍。(刘建鹏)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