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法大印记
2023-12-18 14:29:00  来源:检察日报

  冬天的北京,有些清冷。伴随着寒冷天气和近十个小时疲惫旅途的,却是新鲜而放松的心情——毕竟,短暂脱离日复一日繁杂而紧张的工作生活,对我们很多检察人员而言,已是许久不曾有过的体验。

  第一次走进法律人的最高学府——中国政法大学,作为基层检察人员,机会是稀少而极为难得的。

  一周的学习时间里,大家迅速切换到充电模式,由同事化身同学,走进课堂,面对面聆听以前只是在电视或书本中看到名字的各位教授的传道授业解惑,近距离地接触并请教,这份亲切而又激动令人心潮澎湃。

  课程涵盖了政治、法律、“四大检察”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综合素能提升等内容,每堂课对大家都是一场饕餮盛宴。

  教授们学识渊博,语言妙趣横生却又不失严谨客观。

  讲授领导干部阳光心态的马皑老师,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虽年长但极其自律的老师。他用沉浸式教学串联起一个个故事,让大家瞬间进入场景,了解如何培养阳光心态与健康心理。他始终拿我们最前排的一位同学来做案例教学,引来大家一阵阵善意的哄堂大笑,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当然也感谢那位同学的愉快配合和良好心态。课上马老师甚至讲述了自己面临和经历的家庭教育困境,这是何等的通透与勇气!近日,法大微信公众号公布了关于马老师的科研喜讯,虽远隔千里,也由衷地向他祝贺。

  讲授公益诉讼的薛伟宏老师来自国家检察官学院。他帮我们厘清了检察公益诉讼“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一系列问题。课堂上,他向大家展示了所搜集到的大量我们本地的相关案例和宣传内容,当他播放着山东省日照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视频,当他播放出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没有认真看过的东港区形象宣传片时,相信大家都对“用心”二字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讲授刑事审判热点问题的张建伟老师,一度是我们的检察同仁。至今还记得读他的著作《法律稻草人》的场景,在貌似轻松的法律随笔里,感受一份理性与深刻;还记得读到他的文章《我在最高检工作5年》,被他的经历深深打动;还记得我们全院各支部集体研讨《为新时代检察官画一幅精神肖像》,感动于他对检察的那份情怀……他的讲授,使我们得以从更深层学理层面,深入了解当前刑事审判的热点难点问题。

  讲授传统文化的刘震老师,曾荣获法大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大老师称号。他让我们于《周易》之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他人、人与自己内心和谐相处”的思想,令大家更为全面地理解《易经》何以为“群经之首”。

  还有,林华老师以历史逻辑思维讲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卫跃宁老师以法条分析的方式讲述刑诉法修改的最前沿理论;苑宁宁老师以“两法”修订内容为主线,让我们看到了未检发展的可能;最年轻的古锦平老师分享关于公文写作的实务……

  最后一课是施鹏鹏老师讲授职务犯罪审查起诉。他向我们阐述了监察体制改革从何而来、为何而来,监察调查与侦查和刑事诉讼衔接等一系列问题。大家惊叹于他的博学多才、博闻强识,课堂上掌声不断,笑声起伏。这是对一个老师最大的褒奖吧!

  如今再次记起各位老师的名字,课堂上种种精彩瞬间还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在眼前……

  课余时间,我的最大乐趣是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用心感受学校的美景美色,感受学生们的青春活力与朝气蓬勃,感受法大七十年的厚重文化底蕴。

  漫步宪法大道,一抹暖阳,遍地金黄,那落英缤纷让人流连。

  打卡夜幕下的法渊阁,灯火通明,藏书万卷,那气势恢宏令人忘返。

  逸夫楼高端大气,建筑设计别具一格。楼内一眼便看到法大新生们的入学誓词,不由记起赵宏老师在《权力的边界》中所述:我读书和任教的大学有个传统,但凡新生入校,都会集体宣誓“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当数千人的声音回荡在大礼堂,那一刻也成了我们关于法律最初也是最永恒的记忆……

  在法学大家钱端升、谢觉哉雕像前,在被誉为法大之魂的法学泰斗江平先生的题词前,我都曾陷入无限沉思,久久不愿离去……

  在虽店面不大但法律图书齐全的法大书店,我买到了《沉浮与枯荣》,感受老一辈法律人的艰辛与执着。

  打卡学生餐厅,我专门来到“西北面食”窗口,打一份学生时代最爱的油泼扯面,那色香味是如此纯正,真的令我梦回长安……

  深夜十点,还曾专门在校园北门东关路上买一份夜宵炒面与烤肠,和法大年轻学子们一起感受一份深夜食堂的诱惑……

  最后一天的实践教学,我们走进香山革命纪念馆和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中,感悟那份厚重与积淀,感悟那份传承与现代,相信大家别有一番感慨。

  最后一个夜晚,一个人在图书馆坐了很久,既有一种疏离感,又有一种归属感,仿佛自己从不曾来过这里,却又从不曾远离。

  “一次法大行,一生法大情。”回想法大“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回想法大新生“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守政法之圣洁,积人文之底蕴,昌法治之文明”的入学誓词,回想着各位老师的授课,想起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这也许就是我们来这里的最大意义吧。

  返程路上,望着车窗外流连的风景,记起曾经在清华校园看到过一个新生社团的活动广告——“在路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遐想的名字呀——路上的熙攘,路边的风景,路途中的跋涉。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天天在路上?在学习的路上,在工作的路上,在成长的路上,在老去的路上……所幸此行一路有同事相伴相助,还有很多同学早起去往我们没有去到的地方,分享了很多远方的风景,为大家平添了许多欢笑与期待……(荣国华)

  时间转瞬即逝,每一次经历都值得被感激、被铭记。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