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花甲村,我就迷路了。直到看见村委会的红旗,才有了方向。
说到花甲村,恍然听成“花蛤村”,我的第一印象是和海边的贝壳挂钩:一个西南内陆的山村,怎么会产“花蛤”呢?直到后来才明白,原来花甲村的寓意,是因为村里年过花甲的长寿老人比较多。
这一次,我们“油樟林未检工作室”准备在村里为留守的孩子们讲法治课。沿着一条65度的斜坡上去,两边雏菊盛开,村委会的两层小楼便坐落在眼前。两排大字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村委会墙面上九个大字“我们如此热爱花甲村”,白色配上英文,简直让我有打卡拍照的冲动;另一行红色的大字“人大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又将我从景区的错觉中拉回来。
这里,便是花甲村。
两行大字包含的,便是这个村的全貌。村支书是位“90后”退伍军人、市人大代表,花甲村还是人大代表的片区联络站。
“油樟林未检工作室”的检察干警到村里讲课还是头一回。不久前,区人大常委会在听取检察院相关工作报告时,希望检察机关加强对偏远乡镇未成年人的普法宣传,“打通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经过一番联系,花甲村就成了我们“送法下乡”的第一站。
花甲村虽地处偏远,但这几年在“童伴之家”和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的支持下,暑托班办得有声有色。这一次到场听课的留守儿童有55人。
“大家好,我是今天给大家授课的检察官,大家可以叫我李卓姐姐,今天这门课的主题是‘防范性侵害’。想问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性侵害’吗?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看看这样的行为对不对……”
讲课的是我们“油樟林未检工作室”的老面孔李卓检察官,不过村里没有投影仪,准备的动画和视频播不了,着实难为这“无米之炊”。好在李卓经验丰富,立即调整了授课方案,结合生动的案例,在问答与互动间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性侵害的五个误区”“性侵害的三大场景”“性侵害的六点维权”……关于性侵害的法律知识,在检察官的引导下,细雨润无声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在台下听课的孩子,大多是花甲村的留守儿童,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都有。从他们清澈的眼睛、羞涩的脸庞,我不禁想起了当年的自己。那群在风吹麦浪的田野里奔跑的少年,那群哼着童谣背着书包去学堂的小儿郎,那时的我们,生活虽清苦,但父辈出门务工的还是少数,对“留守”还没有太多的概念。
在互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中的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在照护,平时除了课本、家里的牲口和猫狗,陪伴他们最多的是手机,我们的到来,为他们的成长种下一颗法治的种子。
在孩子心中,可能仍然无法完全理解检察院是做什么的,但他们却把我们身上的“检察蓝”当成代表正义的制服,所以,当警车开进花甲村,打开车门的那一刻,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男孩,对着我敬了一个礼,尽管动作稍显稚嫩,但他的这一敬礼,赋予了我们这堂法治课以非凡的意义。“必须讲好这堂法治课,不辜负孩子们的信任。”这是检察官在站上讲台前心底反复告诉自己的话。
一堂法治课下来,蓝色的检察制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孩子们也由最开始的害羞、躲闪,渐渐褪下心防,慢慢融入课堂设置的互动游戏里。脸上的笑容、高举的小手,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留守儿童。
阳光洒进教室,在孩子们响亮的掌声间,我仿佛闻到了油樟的清香。
今年暑假,花甲村还有另一层不同: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们正在这里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这个来自电子科大光电学院的大学生实践团队,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蜜蜂的家”。我想,这名字正如他们开展的实践活动,忙碌在花间,传播着爱与希望,让农村的留守孩子看见外面不一样的世界。
借着讲课的机会,检察官和大学生来了一场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座谈。座谈拉近了与大学生们的距离,也让他们近距离了解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职能和意义。
“我觉得未成年人保护非常重要,特别是对像花甲村这样偏远的山村,法治宣传意义非凡。这段时间我们同村里留守儿童们的支教相处,也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希望检察官更多地关心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引导。”一位来自电子科大光电学院的大二学生如是说道。
提到校园欺凌时,好几位大学生都说起电影《第二十条》,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带给社会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也可以推动中国法治的进步,那句“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在给人带来力量的同时,也希望未成年人能真正得到法律的保护。
每年暑假,花甲村都会有大学生前来支教。村里的“童伴妈妈”在给留守孩子们做饭的同时,也一并解决了大学生们的伙食问题。村委会房间里搭的几顶帐篷,也如同他们的名字“蜜蜂的家”,在这个小村里筑起了巢。
时间在忙碌间过得很快,在挥手的瞬间,我们结束了花甲村之行。
开学前夕,检察官们又一次来到花甲村。这次,给孩子们带来了我们未检工作室的“油樟精灵”文创公仔,同时共同为“油樟林·观爱”未成年人检察保护驿站揭牌。我们要在花甲村,将未成年人保护的根长久地扎进孩子的心里,让法治的油樟林守护花开,护航成长。(夏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