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社会化帮教的迭代升级之路
2021-02-18 13:44:00  来源:检察日报

  为了更好地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自2013年联合团区委启动“向阳花工程”涉罪未成年人志愿帮教项目以来,以强化未成年人全面综合司法保护为目标,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全国首批试点、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国家标准试行为契机,努力推动帮教工作提质扩面,实现了三次迭代升级。

  聚合志愿者力量

  社会化帮教逐渐成型

  自该院联合团区委发动志愿者组成“向阳花”志愿帮教服务队以来,六年时间里,帮教工作社会化深入推进,工作模式不断更新,逐步实现从陪伴式帮教向精准式帮教转变。

  首先是摸清原因,通过社会调查、心理测评了解未成年人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犯罪原因、动机等。同时配强队伍,从最初简单借助志愿者力量到组建“向阳花”未成年人司法社工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建立起“1+4”(“罪错未成年人+检察干警、社工、心理咨询师、援助律师”)帮教考察小组。做到因人施策,由帮教小组成员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结合涉案未成年人的具体需求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教考察方案,按需开展法治教育、心理干预、技能培训、亲职教育等工作,因人制宜地找到开每把“锁”的钥匙,帮助迷途孩子重获新生。

  立足全国试点

  运作体系逐步完善

  2019年4月,依托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全国首批试点,该院打造“司法需求—中心转介—基地支持”相衔接的工作模式,搭建社会资源整合平台。

  一是完善运作体系。以萧山区一苇以航社会工作中心作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项目承接、转介单位,归口受理服务需求,快捷链接社会资源。以萧山技师学院、休博园社区、萧山一职和杭州东方心理分析研究所四个工作基地为主要服务阵地,对应开展观护帮教、法治教育、临界预防和心理干预等专项工作,帮助涉案未成年人掌握生存技能、增强社区融入感、纠正不良恶习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以四大基地融合发展提升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成效。

  二是强化工作支撑。打造“专+兼”工作队伍,由6名专职社工和53名兼职社工(其中近半数以上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组成服务团队,联合区民政局,依托萧山区社会工作创新发展基地(萧山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强化管理和培训,梯队式培育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三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检察机关、团区委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组建“向阳花”法治宣传教育讲师团、“向阳花”未成年人司法社工队、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观察员三支专项工作团队,共计100余人。通过试点项目拨款、申请财政资金、申报公益创投项目等方式,筹措经费62万余元,用于未检工作区建设、社区阵地优化和社工服务购买。试点期间开展个案服务113个,累计服务600余人次,帮助87名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有效降低区域内未成年人再犯率。疫情防控期间,在全市基层院中率先制定《萧山区检察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规范》,依托中心运转模式,第一时间将帮教工作从“线下”搬到了“线上”,累计开展远程帮教21人次,确保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工作不掉线。

  依托国家标准,促帮教工作提质扩面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该院以《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国家标准》(下称《国家标准》)试行为契机,联合共青团萧山区委、一苇以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三方人员结合《国家标准》草拟小组的“线上”“线下”督导,通过座谈会、学习会、本地调研等形式研究制定国家标准试行细则,重新拟定《萧山区未成年人司法社工管理办法》《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指引(试行)》,配套制作服务记录表,细化工作内容,规范工作流程。

  二是拓展服务对象,拓宽工作维度。为了进一步预防犯罪,将帮教对象从涉罪未成年人向罪错未成年人延伸,探索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区分涉罪未成年人和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不够罪的未成年人,制定个性化帮教考察方案,按需对罪错未成年人开展法治教育、技能培训、亲职教育等服务,特别是针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不够罪的未成年人开展临界预防工作,助力降低区域内未成年人再犯率。通过组织检察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各类专业人士入驻团省委“亲青帮”青少年线上维权平台,强化未成年人信息对接、资源共享、权益状态监测,进一步延伸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触角。

  三是建立评价机制,强化服务效果。制定《萧山区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项目评估标准》,依托杭州市检察院主管的杭州西子少年司法社会服务中心,尝试构建“市-区”两级联动、“督导-评估”相结合的服务评估模式,强化第三方督导、第三方评估,细化完善评估指标、评估维度,确保《国家标准》各项内容落地见效。(方芸)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