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改革无法取得进展,一般会有两种原因:一是人们思想僵化或者头脑中还有顾虑,怕犯错误,缺乏改革的胆识,这时候就需要“敢字当头”的勇气和精神;二是思想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但遇事还是拖延不决。
能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属于工作作风问题,拖拉懒散的作风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极不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直反对这种作风,认为解决问题不能拖,拖是没有希望的。在军队整顿中,他强调要“紧张快干”,“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中,他强调要“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在抓精神文明建设中,他强调要“一抓到底”。这些都很鲜明地体现了他“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改革和行事风格。
与拖拉懒散的作风相比,对于重大战略决策问题的拖延不决,其后果更严重,会贻误改革时机,延缓发展进程,这也是邓小平坚决不能容许的。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谈到经济不能滑坡问题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应该解决的问题要加快解决,要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解决,不能拖。当断不断,要误事。看准了的,积极方面的,有利于发展事业的,抓着就可以干。”这句话鲜明地反映出邓小平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的风格,同时也反映出他以时不我待的状态抓改革的迫切心情和实干精神。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多次强调不能一味求稳,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一定的发展速度,使经济隔一段时间上个新台阶。他指出“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这些都体现了他善抓大事、果断决策的风格。(戚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