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他们俩都是竞赛“标兵”
2021-06-29 09:05:00  来源:检察日报

  在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业务竞赛中,王凯、李健锋荣获“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业务竞赛标兵”称号,他们所在的天津市代表队获得团体综合成绩第一名,并赢得竞赛优秀组织奖。

  从校准土壤快检设备,到认真记录检测仪器热机与不热机、热机多久之间的细微偏差;从相机场景、快门、光圈、感光度的参数设置,到突发情况的应对预案,为了处理好飞行与拍照的关系,参赛的检察官们反复研究、不断修正航拍取证方案……

  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标兵”是怎样炼成的?记者近日采访了两位“标兵”——天津市东丽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李健锋、天津市河北区检察院检务保障部干警王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记者:回顾竞赛备战阶段,您认为获得“标兵”称号的关键所在有哪些?

  李健锋: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张军检察长曾指出,每位检察人都要紧密联系检察工作实际,深入查找离党和人民的要求、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哪些不适应、跟不上,找到差距和不足,以求极致的态度做好各项检察工作。

  做好各项检察工作,就要不断磨砺业务能力之“器”。回顾备战阶段,你会看到我们的技术检测人员每天都要重复水质和土壤监测流程,认真细致地把每个小环节做成精品。我们的无人机飞行人员在大风天气依然坚持练习,就是为了挑战更高难度,不断提高飞行水平。为了规范检测操作流程,我们一次次地请教环保、公安部门有关专家,一次次地修正勘验笔录,备赛的检察官们蹲在地上撰写勘验笔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家都明白,只有训练苦一点,比赛时才能应对自如。

  记者:自2016年参加工作至今,能够从一名检察新兵成长为业务标兵,您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王凯:我始终坚信,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始终将学习作为长期乃至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断“补氧”“充电”,在每个细微之处求极致。

  比如,在竞赛前,为了避免不同批次的蒸馏水对设备校准产生影响,我们从天津自带蒸馏水前往北京,并在房间多次模拟不同浓度的水质标样检测过程。为了拍照更加清楚,我们调整并记录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的照相机场景、快门、光圈、感光度等参数,以便能够尽快调出自己最需要的效果。为了应对突发情况,我们所有的设备包括无人机,均带了备用设备。

  记者:在平时工作中,您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王凯:理念先行强根基。我认为,只有真正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才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因此,在平时工作中,要不断加强理论武装,提高自身素养。

  我在工作中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并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筑牢忠诚履职的思想根基。

  此次竞赛是以4人作为一队,团队每一位参与者的成绩都会对团队成绩有着直接影响。其实,由于来自不同单位,工作内容不同,在集训之初,我们在备赛方案、参赛重点、训练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分歧,这时候就要多换位思考,加强交流沟通,不断提升团队默契,增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把技术优势融入办案

  记者:对于人才培养、人才强检,您们认为应如何具体践行?

  王凯:入职至今,我坚持每天撰写工作日志,从起初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现在的“自觉撰写”,我克服了自身惰性,将这个好习惯保持了下来。以今年为例,从元旦到5月底,我共撰写了2万余字的工作日志,这不仅使我每一天的生活更加充实,也使我能够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规范自身,及时总结提高。

  近年来,我们院领导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三年争创”目标的基石,大力实施人才强检战略。作为单位人才培养计划的亲历者和受益者之一,我认为,当下的成绩仅代表过去,如何把比赛经验更多地转化为工作成果,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工作亮点,是当下亟须思考的问题。

  李健锋:近年来,检察机关依托“智慧检务”,形成了“技术+公益诉讼”的独特风景线。倘若仅仅有技术优势,只能解决静态层面的要求,而对于更重要的动态层面要求,则需要把技术优势真正融入公益诉讼办案中,让快速检测实验室真正运转起来,让无人机飞起来,镜头拍起来,真正做到技术与公益诉讼办案的磨合与融合,形成公益诉讼办案与技术相得益彰的效果。

  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记者:如何将比赛所得固化为工作成果,为公益诉讼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李健锋: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业务竞赛已经圆满结束,比赛期间,检察官与技术人员紧密配合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通过这次比赛,我发现我们的辅助公益诉讼办案技术,在技术人员与检察官配合、勘验取证流程、笔录制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形。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技术人员与检察官的配合,不断规范技术操作流程,完善勘验笔录的制作,全方位、立体化地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办案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记者:您之前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与当前所从事的勘验检测等技术性工作看似关联不大,您认为,如何更好地适应一份带有挑战的工作?

  王凯: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我对于目前从事的勘验检测、录像剪辑、设备维修等工作,此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但是,只要工作有需求,我就会做到一丝不苟,认真学好。以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为例,这项工作内容没有先例可循,也遇到过不少技术难点,着实让我感受到隔行如隔山的压力。但我很确定的是,组织交给我这项工作,是对我的信任,我必须克服畏难情绪,从零开始学起。

  我认为,学习,不一定要拘泥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时,我的工作内容相互之间跨度有些大。正是基于此,使我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史兆琨)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