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 梁爽
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检察长李辰(右二)听取案件被害人诉求并为其答疑解惑。
清晨的北京通州,阳光斜切过通州区检察院办公楼玻璃幕墙。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辰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叠放着刚打印出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周报,这是“检察+热线”协作机制建立后,李辰每周必看的文件。
“市民热线反映的不仅是民生痛点,更是法律监督的发力点,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拓展涉检诉求和法律监督线索来源渠道。”李辰常说,要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撬动“大治理”。
2021年底,李辰在查阅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报告时,一批外来务工人员集体讨薪的投诉线索引起她的注意。正值春节返乡期间,这些工资不仅是兑现劳动报酬,更是改善家庭生活的期待。“走,我们去现场看看!”李辰当即带队赶赴线索所涉工地核实情况。
“项目承包方与劳务公司互相推诿,务工人员手中仅有零散的欠条,维权举步维艰。”这位曾经直接办理过省部级领导干部职务犯罪专案等400余件大案的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平时干练爽利、雷厉风行,每每谈起关乎群众急难愁盼的案子时,声音却又异常柔软。
民生无小事。李辰带领团队迅速行动,依托与区人社局建立的根治欠薪协作机制,调取用工记录、银行流水等证据,指导务工人员完善立案材料。与此同时,她敏锐地发现将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互联网企查查数据和人社局台账进行匹配,可以提升此类案件的办理效率。于是,办案期间,她带领团队创建了“农民工讨薪领域民事支持起诉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数据碰撞锁定责任主体,联合劳动监察大队促成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和解。一个月后,首批务工人员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该模型也于2024年7月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
讨薪案的成功办理,让李辰意识到数据背后是群众的诉求。2022年3月,在她的推动下,通州区检察院与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建立协作机制,将12345市民诉求与12309检察服务无缝对接,通过数据共享、智能筛查,实现涉检线索“一网归集、一键分办、全程跟踪”。2024年,依托该机制,该院实时接收群众诉求20余万条,并据此发现监督线索1400余条,监督成案600余件。
从讨薪难到数据联动,李辰带领团队逐步深化“检察+热线”的作用,努力做到从个案维权到全域治理。
2024年5月,一个月上百条投诉的噪声污染问题被标注醒目的红色:某社区公园引发的噪声扰民问题,因涉及行政领域较多,群众的反映迟迟得不到解决。李辰随即带领公益诉讼检察团队寻求技术支持,解决噪声污染取证难的问题。同时,检察机关还专门召开听证会,进一步明确相关行政机关各自监管职责、开展协同履职,推动全市首个社区公园公共活动场所噪声管理规定出台,实现还静于民。一位居民专门留言:“以前投诉石沉大海,现在问题解决看得见、摸得着。”
“不能让群众为维权‘跑断腿’。”李辰认为,“检察版接诉即办”的关键,在于“办”,要依法办得快、办得好,还需要进一步活用、巧用民生数据。在她的推动下,通州区检察院逐步构建起“数据穿透+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群众诉求“一次通办”的“一站多式”服务。同时,检察机关还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中涉法涉诉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和规律性分析,针对反映的社会治理难点、堵点问题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治理合力,形成全程跟踪问效的闭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