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赓续基因 不负时代
2021-05-07 15:14: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1921年,五四运动的涟漪还未散去,嘉兴南湖上,一群青年聚集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阔征程。

  中共一大召开时毛泽东28岁,周恩来参加中国共产党时23岁,邓小平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时年仅18岁。正是这群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青年,汇聚成了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遇见深林,辟成平地;遇见旷野,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开掘井泉。他们的精神指引着无数青年前赴后继的征途,他们的汗水滋养着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希望。

  同样,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也不难发现,青春的身影随处可见、青春的力量汹涌澎湃。当年采访红军的美国作家尼姆·威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中写道,“使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使这支军队有独特性的两点——年轻和牺牲精神……”这支创造奇迹的英雄之师,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其中,红二十五军平均年龄不过20岁,“这一部队大多数战斗员的年龄只是13岁到18岁”,被人称为“娃娃军团”。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正是这群少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历史的重担,他们用青春,乃至生命铺就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希望之路。29岁的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在湘江战役中为掩护主力红军撤退,在伤重被俘后,他断肠明志,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甘肃泾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时遭国民党军突然袭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同样28岁的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为掩护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在战斗中遭敌机轰炸献出了生命,他也是长征路上牺牲的最后一位军级将领。而25岁的红四师独臂师长洪超则是红军长征中最先陨落的一颗将星。

  1934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锋,洪超率部向江西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面对这条南北长120多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的封锁线,面对敌人数以千计的碉堡,红军战士以“倒海翻江卷巨澜”的英雄之气、“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之势,打响了长征第一仗——百石战斗。

  在洪超的指挥下,红军将士在迅速抢占百石附近制高点后,向敌人发起猛攻,一时间枪炮声、呐喊声、号角声响彻山谷。红军战士将生死置之度外,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翻过深壕沟,冲向高碉堡。面对红军战如风发、攻如河决的强大攻势,敌人溃不成军,仓皇逃走,躲进了一个被称为“万人祠”的大堡垒里。

  红军很快将“万人祠”包围起来,随即展开政治攻势,高喊“缴枪不杀”。然而负隅顽抗的敌人丧心病狂,枪杀了多名喊话的红军战士。为此,洪超马上到前沿观察,并果断命令,“用迫击炮坚决消灭敌人!”然而话音刚落,他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头部,血流不止,壮烈牺牲。随即,在红四师政委黄克诚的指挥下,愤怒的战士们高喊着“为师长报仇”,炸开围墙,冲入敌巢,全歼顽敌,取得了红军长征第一仗的胜利。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战斗结束后,当地人民埋葬了洪超,他的墓碑就建在江西信丰县百石村的小山坡上,这也是长征路上的第一座红军墓碑。洪超生前甚至连一张照片或一幅画像也没有留下来,洪超的亲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知道他的埋骨所在。尽管洪超定格在了25岁,但是人民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世代传颂、他的英魂永世长存。

  彭德怀临终前嘱咐说,“不要忘记洪超,他是我们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长。”杨尚昆后来也回忆道,“洪超同志18岁时参加南昌起义,是一位身经百战的优秀指挥员。”

  除了洪超,还有很多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广西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里,一块无字石碑静立江边,石碑基座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穿过战火的硝烟,经过时间的沉淀,当我们再次翻开伟大长征的历史扉页,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跃然纸上、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而对于当代青年而言,就是要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通过党史学习“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以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是当代青年学史的目的所在,更是前行的力量所系。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风险挑战,也会遇到荆棘坎坷,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的长征与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尽管背景不同、任务不同、条件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新时代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这是当代青年接续奋斗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薛彬睿)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