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咫尺龙沙话班超
2018-08-27 09:10: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一个中年男子在竹简上工整地写下这几行字,突然站起身来,推开窗户,举目西望,风吹来,望着长安的方向,顿时感受到大汉之风的豪迈雄浑。这数行文字,便是大汉孝武皇帝的诏令。正是通过这则求贤的诏令,汉武帝得到了众多非常之奇才,得以让汉帝国迅速强盛起来。

  这个男子则是《汉书》的著者班固。他的目光穿越过数百年的岁月,在东汉看见西汉,在洛阳看见长安。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光武中兴之后。此时的汉帝国走出了王莽之乱带来的危境,像一匹纵横万里的汗血宝马,恢复了雄健的身躯,昂首前行,重新强大。

  他的眼睛忽然湿润了——穿过了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穿过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黄沙,他看到那个正在沙漠深处行走的人。

  那个人是他的弟弟——班超。

  班家是个清贫的读书人家。班固执着于修一代之史,延续太史公的事业。他的弟弟班超则每天为官府抄写书籍。如果这样平淡而简单的日子一直延续,那么班超的名字可能不会留在史书里面,最多只能在他哥哥的传记里留下“其弟超”三个字。

  终于,有一天他叹息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一样立功绝域,不能老是在笔墨之间消磨岁月啊!”

  在那一天,班超把使用多年的秃笔扔掉,报名参加了出征远方的军队。

  由于在战场上的英勇和无畏,班超得到了一次前往西域的机会。

  西域早在汉武帝的时代,便成为大汉帝国的一部分,汉朝还在西域设置都护,管理西域的大小城邦。西汉末年,由于天下大乱,西域也分崩离析,不少城邦依附匈奴,与汉为敌。

  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作为副使者,穿过荒无人烟的沙漠,翻越白雪皑皑的天山,前往鄯善(即楼兰),送达汉朝的诏书。他的手下有三十六名士兵,这些人大多数是因罪戍边的囚徒,随时可能造反或逃亡。没有人愿意接受这个使命,班超却欣然接受。

  其后发生的事情为后人耳熟能详,从鄯善始,西域诸国重新归附大汉。班超的豪气干云被凝缩成一个成语流传千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消息传到洛阳,汉明帝大喜。大臣建议派有声望的人担任使者前往西域,明帝摇摇头说:“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班超接受了使命,却谢绝了增兵。他说:“我带着我的三十六名部下就够了。”这三十六名寒微的戍卒、流放的囚徒,被班超的精神感染,成为他生死与共的兄弟。

  班超尊重西域各国的风俗,不因细小的过失就指责他们,维护城邦之间的公平正义,禁止强大的城邦恃强凌弱,逐渐得到了西域人民的拥护和信任。凭借超乎寻常的智慧和毅力,他很快在西域建立了威信,先后安抚和平定了数十个城邦国,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下来。

  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去世,焉耆国借机重新依附匈奴,并在匈奴骑兵的帮助下,攻陷了西域都护陈睦的驻地。驻守在疏勒的班超顿时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整个西域重新动荡起来。在他坚守了一年之后,朝廷下诏召回在西域的官吏,放弃这片土地。班超奉命离开疏勒的时候,当地一个小军官对他说:“如果您离开我们,我们的城邦必然灭亡,我不想看到您离开。”言毕挥刀自刎。班超回国途经于阗,当地官员和百姓紧紧抱住班超坐骑,痛哭流涕,不让他走。班超被西域人民拥护汉朝的诚心所感动,于是上书朝廷,决定独自留在西域坚守。

  终于,他率领忠于汉朝的城邦组成的联军,历经艰难,打败了匈奴及其附属国,西域重新回归到汉朝的版图之内。

  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从一个四十岁的精壮汉子变成饱经风霜的古稀老人,朝廷封其为定远侯,来表彰其非常之功,在册封诏书中说“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是啊,与汉武帝时出征大宛、封海西侯的李广利相比,李损失了十余万汉军将士,换来了西域良马,而班超则换来了西域的人心思汉,带来了丝绸之路的和平和繁荣。

  《后汉书》的著者范晔在班超传记的结尾感慨道:“定远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那个在大漠之中独自前行的汉子,化身成为中国传统精神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身影,激励了后世不知多少英雄男儿投笔从戎、为国杀敌,鼓舞了后世不知多少有志之士为了和平与统一舍生忘死、呕心沥血。

  穿行在西北大漠,回望那些古老的城市,或许依然可以看到为国征战的雄健身躯,听到风中传来的英雄的仰天长啸!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