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赤诚正气入心来
2018-08-27 09:17: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纵观历史,从夏商周起,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总有一股凝聚的力量把国人团结在一起。而且,越是民族危急的关头,这股力量就迸发得越猛烈。

  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来源于文化的基因。文化给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感,文化告诉我们,要家国天下,要热爱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

  如果说文化是基因,那组成分子链的就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而我们之所以能记住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热血事迹,还因为他们留下了穿越千年的爱国诗篇。

  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诗经》中曾有这样的篇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秦风无衣》)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读起来激越昂扬,在患难与共中升腾起同心同德。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始于《离骚》。大家一定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感触最深,这说明,爱国的人少不了一颗爱民的心。在《离骚》结尾时,屈原笔锋一转:下界就是我的故土我的国家啊,我的车夫哭了,马不愿前行,我也割舍不下呀。是的,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从哪里来?答案往往藏在故乡的眷恋里。所以,屈原在绝命诗《怀沙》中写道:“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不是我不爱惜我的身体,是我更爱我的国家啊。数千年后,我们站在汨罗江畔,听着那无尽的涛声,像不像屈原仍在悲歌呢?

  如果觉得屈原的诗过于晦涩难懂,那么我们看到下面的这几句诗或许会觉得如在眼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这样一个青年驰马要奔向何处?原来是赶赴边疆。“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你看,他的箭法多高强啊!“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军情紧迫,有侵略者一次次进犯内地,怎不让人心急如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在《白马篇》的结句里,明确了在何种情况下能视死如归,那就是为国捐躯的瞬间。这句诗每每读来,都会感到凛然之气扑面而至。

  李白用他的如椽大笔描绘最多的,是高山大川的雄伟,我们是在那些熟悉的句子里,对黄河、长江、雪山、瀑布有了更深的印象,也感受到李白的情怀。李白曾写《塞下曲》六首,在其一中,他是这样赞美边关战士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里面,你可以看到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更能听到他对国家强大所发出的豪气誓言。有人说,李白是谪仙人。但李白即使神游太虚,其目光还是羁绊在大地上。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我们至今仍有强烈的共鸣,这种快乐,已超越小我,是一种举国同庆的崇高心理体验。

  更不必细说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祖咏的“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李益的“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太多太多了,多读一读这些昂扬的边塞诗吧,我们便会为这个奔放中国、自信中国而鼓舞而沸腾,平添几分民族自信,因为,我们看到了祖先的模样,也就看到了我们民族复兴要实现的模样。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道:“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词雄浑不减唐声,范仲淹在边地军旅生活中,将自己托付与社稷苍生,千载而下,宛在眼前。有一位将领发出了爱国诗词的强音,那就是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为什么怒?为什么悲?那是因为故土沦丧,父老乡亲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国与家相连,无国哪有家?岳飞的爱国主义思想直冲云霄,遂成为了民族的脊梁,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隔空追随,这就是正义的力量,爱国的力量。

  宋代孕育了很多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和辛弃疾是其中佼佼者。陆游重诗,而爱国题材就是他反复的咏叹调。陆游曾亲临抗敌前线,在老年时,他有一次从风雨夜中醒来,写下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千古名句,似醒似寐之间,垂垂老矣的诗人仍在思念着报效国家,可惜他的愿望至死也没有实现。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他将儿子叫到床前,用诗留下遗嘱,《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重词,他将洗雪国耻、收复失地的悲叹与愤懑全都注入词句当中,在来源于秦王破阵乐的《破阵子》中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剑、营、马、弓,好一首大气磅礴的壮词。“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声声如杜鹃泣血,谁听了不潸然泪下呢?

  “德不孤,必有邻。”受辛弃疾的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等组成了辛派词人,在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词已化作爱国者手里的武器,激励着世人为国家而奋战,为民族而奋战。人已逝矣,诗词不朽,人已逝矣,精神不朽,他们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表达爱国情怀不一定都是雄豪悲壮的。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是以冷静地笔调去激扬国人的英雄之气。

  还有一种爱国情怀是用生命书成的。文天祥拒绝投降,作《过零丁洋》一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已凝固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死观,为国而死,青史留名,为国而死,重于泰山。

  还有一种爱国情怀抒发在对清白的坚守上。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写这首诗时,于谦还是少年,但他说要想济世救民、匡扶社稷,怎样不经受严峻的考验?即便是粉身碎骨的牺牲,我也不改清白之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首《石灰吟》正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所有的爱国情怀都要用实际行动来呼应,只有这样才是真切流露。林则徐前往伊犁在与家人分别时,他没有抱怨,没有伤感,而是在谈笑中吟出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是这样说的: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

  爱国岂能是有条件、有选择的爱呢?而应该是不计个人得失,一往无前,虽九死其犹未悔矣。

  中华民族最大的一场危机与考验来临了,一边是帝国主义的严酷压迫,一边是军阀的内战,很多人都深沉地担忧着这个民族的未来。1936年2月,毛泽东面对着大雪纷飞的人间,书写了一首神来之作——《沁园春》,吟诵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轴去写,上阕写出了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放,下阕即景生情由河山的壮丽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价,结句的含义是最为震撼人心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谁是风流人物呢?据诗人自己说,风流人物是指中国一切爱国者,一切劳苦大众,一切愿意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的人。(蔡相龙)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