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杰敏
那天,与一位编辑朋友相聚,她说这几天忙着策划一期人大代表民主监督的专题,编辑部收到一篇人大代表关于农村恢复安装广播喇叭建议的稿件。忽而,谈兴正浓的我,思绪穿越时空,几十年前乡村广播的记忆在激扬的手机视频音响中涌上心头,勾起了我对广播的回忆。尤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节目播出的“小喇叭”节目,曾响彻城市的街巷民居、乡村的农舍田野,陪伴我成长。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线广播走进了寂静的城镇和农村,给人们枯燥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一丝生气。当时,每个大队(现在叫行政村)部都安装一个大喇叭。我读小学的时候,有线广播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是时,听到邻居家传来的广播喇叭声,我好生新奇和羡慕,就和哥哥一起缠着父亲要装广播喇叭,父亲终于答应了。当我家里也响起了广播喇叭声时,我欢呼雀跃起来,父亲笑了,全家人也笑了。
每天清晨,一阵动听悦耳的音乐准时唤我起床。“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广播……开始曲,节目预告……”播音员亲切甜美的普通话,温暖滋润着我孤寂又贫瘠的心田。广播里不但播送时事新闻,还有各类文娱节目。记得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一起围着广播喇叭好奇地研究“木匣子”里的“圆纸片”是怎么会发出各种好听的声音的。
无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还是反复播放的京剧样板戏、革命歌曲,婉转悠扬的豫剧以及少儿节目的“小喇叭”、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等,我都听得津津有味。我对广播喇叭播出的“每周一歌”非常感兴趣,如苏芮唱的《酒干倘卖无》、齐秦的《狼》《大约在冬季》等歌曲播出时,我就鹦鹉学舌般学唱,当我在学会后在学校像模像样地哼唱时,同学们往往投来惊奇和羡慕的眼光,让我心里很得意,整天飘飘然的。在那生活清贫、文化资源相当匮乏的岁月里,是广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也让我从中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广播,从我读小学到高中毕业,甚至参军入伍(用一个月津贴费买了一个袖珍半导体收音机),一直陪伴着我。退伍后我到乡镇政府工作,再后来调入检察院,尽管工作岗位多次调动,但我喜欢听广播的习惯一直没有变。其间,听多了,“心痒痒”“手痒痒”起来,我也尝试着把身边所见所闻的新鲜事、有趣事写成新闻稿子。起初时是给县广播站写稿,后来又给南阳人民广播电台写稿。每当听到广播里播出我写的稿子的时候,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尤其是领导和同事对我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随着时光流逝,我对写广播稿从喜爱到痴迷,一发而不可收。同时又将所写的新闻稿件转向了投寄报刊,实现了“广播有声”“报刊有字”。休息时,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出去采访,然后把采访到的材料写成消息、通讯、小故事和广播小言论等新闻稿传播。那几年,我每年总要写出200余篇新闻稿,多次被市、县、乡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因为这一爱好及所取得的成绩,我进入到当地领导考察新闻写作人才的视野,后来有幸被录入到镇党委担任宣传干事,由于成绩突出,先后被招工、转干。
回顾过去,不禁感慨万千。是广播,让我的人生之旅更加丰富充实。人生中,有哪些事是值得珍藏的呢?人生中,又能有几个数十年不变的情缘?
乡村广播,已镌刻在我脑海里!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旗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