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那些文采飞扬的古代判词
2024-07-22 10:49:00  来源:检察日报

  现代司法讲究法理情的统一,在古代,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没有周密完整体系的法律可以依据,判决会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也正是因为跟个人的学识经历高度相关,古代断案者处理纠纷往往比较灵活,不拘泥于法律条文,而是从事实出发,遵从圣贤教诲,酌情处理,追求一个公正的结果。也因此,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判例中,领略到古人不群的风采,体会出其中的人情味。

  1.

  古代的贞操观念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私下交往、偷情的,不容于礼法,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在明代,有一个叫张松茂的青年与邻家女孩金媚兰郎才女貌两情相悦,于是背地里暗暗交往。结果东窗事发,被金媚兰家长抓了个现行。要是放在今天,为儿女婚事愁得睡不着觉的父母知道孩子有了对象,高兴还来不及呢,权当没看见就行了,最多叮嘱两句:“早点儿回家,太晚了外面不安全。”可是,在古代这是违背伦常、败坏门风的大事儿。

  金家人气急败坏,当即将张松茂扭送到衙门,要求官府严惩这个勾引良家少女的无赖少年。金媚兰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带着满脸泪痕,鬓发凌乱地跟着来到公堂之上。恰好处理此案的是一位省部级高官——福建巡抚王刚中。要是换了一个因循守旧、食古不化的道学先生处理此案,可能完全是另一种结局了。

  王刚中身为封疆大吏,自然久经历练、洞察人情。他放眼向堂下一看,男的眉清目秀,女的端庄娴静,俨然一对金童玉女,里外透着一股子书卷气,哪里像奸邪之辈?就这么一眼,王巡抚心中顿生一股爱惜之意。他略一思忖,便有了主意,随意问道:“你们两个可会吟诗?”

  张松茂和金媚兰一个战战兢兢,一个泪眼婆娑,听大老爷这么一问,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脸问号,但还是马上点头说:“会。”一旁的金家人也是一头雾水,但也不好插嘴,只能静观其变。只见王巡抚东张西望,找什么呢?吟诗得有个题目啊,找命题呢!

  恰好公堂房檐下结了一张蜘蛛网,有一只倒霉的蝴蝶撞到网上被粘住了,动弹不得。王刚中抬手一指,对张松茂说:“就以蛛网上的蝴蝶为题吧,你要是当场能作出一首诗来,我就放了你。”

  张松茂也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心慌意乱,但依旧才思敏捷。王巡抚的话才落地,他心中诗已成篇:“只因赋性太癫狂,游遍花丛觅异香。近日误投罗网里,脱身还藉探花郎。”最后一句分明是在拍王刚中的马屁,因为王刚中当年科举就高中探花。王巡抚听了,心中更加高兴:“真是个才子啊,人才难得,人才难得!”

  他又转向金媚兰,指了指公堂上悬挂的一副竹帘:“你也来作首诗吧!”金媚兰的才华不让情郎:“绿筠劈成条条直,红线相连眼眼齐。只为如花成片断,遂令失节致参差。”

  王刚中听完禁不住击节叹赏:“好一对才子佳人,真是天作之合,佳偶天成。”巡抚大人也诗兴大发,当堂赋诗一首,权当判决书了:“才子佳人两相宜,致富端由祸所基。判作夫妻永偕老,不劳钻穴窥于隙。”其中的“致富端由祸所基”,大概是因为金家人嫌弃张松茂家境贫寒,所以反对他和女儿的婚事,王刚中才告诫他们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万贯家财往往是惹祸的根苗,平平淡淡、生活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张松茂和金媚兰听到巡抚以诗断案,成全了自己,简直像做梦一般,喜极而泣,连连叩头谢恩。一旁的金家人瞠目结舌,本想借此机会好好惩治一下那个穷小子,断了他的念想,免得耽误女儿的终身大事,没想到这巡抚一时兴起,大笔一挥,竟然判令两个人成为合法夫妻了。可是巡抚大人的话他们哪敢不听,只好回去张罗婚事了。

  2.

  王巡抚断案虽然于法不合,但入情入理。中国古代以文章取士,所以能够出任官员的人通常都是熟读经典、满腹经纶、文采斐然,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加之古代的法治观念不强,法网没有现在周密,审理案件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可以引经据典、斟酌情理、自由裁量、即兴发挥。所以,如今一板一眼、枯燥乏味的判决书往往没古代断案者的判词写得精彩纷呈,独树一帜。

  清代,福建泉州有一座风月庵,风月庵里有一位身在佛门、心怀风月的小尼姑,青春年少,凡心未了,与一个孙姓青年彼此爱慕,生了还俗之心。可是,出家人本应该六根清净,断绝七情六欲。她想还俗结婚,先不说会不会触犯国法,单是舆论的谴责,口水也能把人淹死。小尼姑苦思冥想,辗转难眠,终于下定了决心,干脆递上一纸诉状,请官老爷批准自己还俗成亲。如果官老爷见自己情真意切,动了恻隐之心,支持了自己的诉讼请求,那么,谁也不敢干涉、议论了。

  大老爷接到了小尼姑的诉状,啼笑皆非。他转念一想,年轻人郎情妾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这么年纪轻轻的就强迫她守着青灯黄卷,虚度年华,实在有些残忍。想必当初遁入空门有难言之隐。如果不准她的所请,到时两人按捺不住私通,东窗事发的话,不仅当事人要受到严惩,自己也会落得个教化不力、管理无方的罪名。

  这位大老爷动了恻隐之心,提笔写了一首打油诗:“准准准,准你嫁夫君。去禅心,超梵心;脱袈裟,换罗裙,免得孙(僧)敲月下门。”将贾岛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巧改了一个字,一篇判词写得既俏皮,又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

  清代文人曾衍东的文言短篇传奇小说集《小豆棚》,内容涉及忠臣烈妇、文人侠士、仙狐鬼魅、奇珍异闻、善恶报应等。豆棚瓜架,历来是人们避暑消闲、谈古论今之所,所以古人常以“豆棚”名其闲书。曾衍东的《小豆棚》,原为八卷,近似于《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小豆棚》叙事婉曲,往往腾挪跌宕,妙趣横生;语言简洁,却能穷形尽相,神态毕现,文学成就还是很高的。《小豆棚》记载了一个关于郑板桥的有趣判词故事。

  话说郑板桥在某地任知县时,有一天一群人扭送来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原来他们是附近寺庵中的出家人,寺庙和尼姑庵离得比较近,两人日久生情。纸里包不住火,最终两人之事被发现,乡绅将两人绑到县衙。

  郑板桥见这两个出家人年龄都不大,而且从其神态发现,两人之间是有真感情的。于是,郑板桥便写了首诗作为判词:“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令人读之便想笑,对这两个出家人可谓是充满了调侃之意。不过郑板桥的调侃完全是善意的,他并没有处罚这两个人,相反还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件事虽是一桩笑谈,但也是一桩美谈。

  3.

  古代不像现在,寡妇再婚,天经地义。过去崇尚的是从一而终的贞洁烈妇,寡妇改嫁,可是一件天大的事儿,经常会闹到公堂上,请地方官给个说法。清末四川有一纸诉状,其中留下了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个寡妇打算改嫁,无奈受到婆家人的百般阻挠,邻里也是指指点点,风言风语。寡妇多次请求改嫁不成,一怒之下,一纸诉状告上公堂,请地方官主持公道。这诉状写得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总共才十二个字:“翁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

  地方官看到这张诉状,二话不说,痛快地批了三个大字:“嫁!嫁!嫁!”这地方官固然是性情中人,成人之美,但这也确实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明智决定。在当时,如果翁媳之间、叔嫂之间出现乱伦的丑闻,不仅当事人是死罪,就连地方官也要承担领导责任,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嫁出去了大家都省心。

  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载有一个故事:明朝皇帝明代宗,赐给宁王一只稀有的丹顶鹤。因为出身不凡,这只丹顶鹤不仅锦衣玉食,还配备了随从,专门伺候它遛弯儿。一天,宁王的仆人带着这只丹顶鹤在街上大摇大摆地逛,一是让这宝贝散散心,二是显摆一下宁王的地位和皇帝的恩宠。可是没想到,老百姓家养的一条土狗看不顺眼了——瞅你那趾高气扬的样儿,端个膀子、翘个尾巴横逛,马路是你家的啊!不就脑袋上多撮红毛吗?怎么不看看你才两条腿,我还四条腿呢!土狗也不管这东西什么来头,扑上去就咬,把皇帝御赐之鹤咬得扯着嗓子尖叫,美丽的羽毛漫天飞舞。土狗打了胜仗,心满意足地溜达着回家了。闻声赶到的主人可吓坏了,跪在地上,浑身发抖,磕头如捣蒜,连声求饶。是啊,“咬坏了宁王的宠物,我怎么赔得起啊”!

  宁王的仆人哪里肯依啊!“饶了你,我怎么回去交差?”当即扭着土狗的主人直奔公堂,一纸诉状递到官员面前,上面就八个字:“鹤系金牌,系出御赐。”原来,这丹顶鹤还戴着皇上御赐的金牌呢,难怪这么牛!八个字的诉状透着骄横之气,背后有宁王撑腰,自然是鼻孔朝天,连地方官也不放在眼里。

  这官员也不含糊,根本不买账,挥笔判道:“鹤系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不关人事。”想来这官员也是很有骨气的,不屈服于宁王的权势,锄强扶弱。其判词铿锵有力,入木三分,而且合情合理,让人无从辩驳。宁王的仆人气得干瞪眼,只好牵着发蔫的丹顶鹤,垂头丧气地回去交差了。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