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9月对部分重点民生领域476.78亿元财政存量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后发现,有141.76亿元未得到有效利用,占抽查总数的近30%。审计署11月6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这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农林水、扶贫、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保障性安居工程、养老服务等,涉及22个省的33个项目(据11月7日新华网)。
民生领域资金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除了审计署分析的预算不细化,与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衔接不够等有关之外,部分地方政府官员民生保障意识不强、缺乏投入资金改善民生的积极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部分地方政府官员看来,投入资金改善民生不像增加固定投资一样有利于提高本地经济增长指标,难以“出成绩”,从而导致其投入资金改善民生的动力不足,宁可让大量民生领域资金在账户中沉睡,也不愿将其用于改善民生福祉。
深入来讲,140多亿民生领域资金未得到有效的利用,本质上就是不作为。唯有对那些因不作为导致民生改善不明显的地方官员实施问责,再辅之以改革政绩考核体制,将民生改善如社保推进、保障房建设、扶贫成效等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当中,使其成为决定官员使用的重要指标,才会根除这一状况,让民生福祉得到最大限度提升。
此外,大量民生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也不能排除有些地方官员想等到“合适”的时候,将其挪用建设办公楼与形象工程等项目的可能性。当前反腐力度空前,部分地方官员不敢经由工程项目建设获取不法利益,于是将资金“囤积”,试图等到将来“风声不紧”之时,再经由投资民生项目建设为自己谋取不法利益,或许也是导致部分地方民生领域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的原因之一。对此,保持反腐力度不放松,健全与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无疑是解决之道。与此同时,问责不作为,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督促各地官员对民生领域资金应用尽用,促进各地民生福祉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