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集团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除了科学论文外,爱因斯坦还发表了大量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等诸多方面。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方在庆编译的《我的世界观》,以权威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并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呈现给我们一本别具特色的爱因斯坦文集。其中有20多篇文章更是首次译成中文出版。通过与方在庆研究员对话,我们了解到《我的世界观》背后的故事;通过《我的世界观》,我们将走近伟大的灵魂,认识一位诙谐幽默、充满个性的爱因斯坦。
记者:请您简要谈一下《我的世界观》的内容。
方在庆:《我的世界观》将爱因斯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呈现给大家,从中可以看到他思想变化的轨迹。第一篇选取他最早的一篇作文《我未来的计划》,他用法文书写,虽然语法错误较多,但基本上传递出他的想法。16岁时,大部分人还懵懵懂懂,他却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在科学方面,英文世界里流传比较广的《我的世界观》的一些版本把他科学贡献的内容全部删掉。我坚持把它加上,因为它非常好地体现了爱因斯坦科学观念的变化过程。此外他还谈到科学思维,他非常强调主观能动性。如果把这些去掉就不完整。爱因斯坦讲了很多非常精辟的话,尤其是关于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对社会有关怀的人。他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关键时刻才能看出来。非常难得的是爱因斯坦一身正气,“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这部分内容就是他反对德国纳粹的。我们要把真实的内容呈现给大家,才能知道科学家是怎么犯错、怎么改正、怎么前进、怎么思考,不能只呈现最后的结果。我们要读最原始的东西,对来龙去脉要有所了解。
记者:您编译的《我的世界观》与其他版本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方在庆:爱因斯坦1955年去世,此前有关他的文集有1953年德文版的《我的世界观》,是卡尔泽利希编辑的,他为爱因斯坦写过传记,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德文版本。我编译的这本书即以此版本为主。此外,现在掌握德文的人很多,真正花功夫来做的人不多。这是我一定要用德文原文翻译的原因。仅靠词典的释义来进行翻译,是非常危险的。这不是一个词的问题,而是要对整个文化有所了解。比如“爱因斯坦的国际性”,其中有一个词就被辨认错了,这就是我一定要用德文原文翻译的原因。
记者:书的结构、文章是怎么安排的?
方在庆:大的结构尊重了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但有些文章并不典型,我在编译过程中把以前不被人注意的文章加进去丰富它,使它更加鲜明。有的是爱因斯坦研究专家,被称为“爱因斯坦猎手”的罗伯特舒尔曼提供的,有的是我以前在翻译过程中留意的,还有的是从《爱因斯坦全集》里面挑选出来的。比如《我的未来计划》是我以前翻译《爱因斯坦传》时就接触过的,但当时是从英文翻译,我又请教了一些懂法语的朋友,调整了一些细微的地方。书中还有爱因斯坦最初用日语发表的文章,翻译的过程中就请精通日语的人帮忙了。
记者:通常大家对于爱因斯坦的印象,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通过本书我们会看到怎样的爱因斯坦?
方在庆:首先,爱因斯坦是一个全面的人,他绝不只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一位白发智者,不食人间烟火。他有血有肉有情,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人。他在南部巴伐利亚长大,性格上打上了很深的南部德国文化的烙印。第二,爱因斯坦是一个很幽默的人,这些在本书里也有体现。第三,爱因斯坦是一个犹太人,他对于自己特殊身份的认知是一个慢慢发现的过程。衣食富足的他没有感受过普通犹太人遭受的那些苦。他在柏林时才发现犹太人面临的问题,他想要解决这些问题,由此激发了他参与社会活动的天性。这些可以在本书“犹太人的问题”里看出来。书里还有很多他关于朋友和伟人的回忆以及纪念文章。比如,瓦尔特能斯特的脾气非常火爆,但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爱因斯坦看到了他的闪光点,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记者:可以解释一下爱因斯坦说自己是一个“独行者”的说法吗?
方在庆:“独行者”在德文里,意为“单匹马拉的车”。爱因斯坦跟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离。除了对于客观世界探索的热爱之外,他和国家、亲人、朋友之间都有距离。这种距离感使他能保持客观的判断,不被别人的观点所迷惑。这一点也反映在他对待其他事物上,他不会人云亦云。在学术和友情方面,他也分得很清。在推荐人时,他会将是否有学问这个标准放在第一位,而不管这个人他是否喜欢。
记者:爱因斯坦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他跟其他时代的科学家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经历吗?
方在庆:爱因斯坦去美国前就已经上了黑名单,到美国后,联邦调查局为他建立了专门的档案,有一千多页,他的电话、来信都被监听和监视。在去美国前,柏林警察局也把他列入黑名单,并且监视他。因为他为穷人说话,主张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他赞成共产主义。实际上,他没加入共产党或任何其他党派,可他被看成了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代,由美国陆军主导的曼哈顿计划不可能让爱因斯坦做任何事情,因为他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安全许可。作为美国陆军的竞争对手,美国海军象征性地邀请爱因斯坦担任顾问,没有让他参与任何与军事有关的研究。他的最大贡献应该是给罗斯福总统写了一封信,提醒他认识到纳粹的侵略本质。
记者:爱因斯坦吐舌头的那张照片背后有什么故事吗?那张照片上的他好像是一个很顽皮的人。
方在庆:爱因斯坦72岁生日时,朋友给他过生日,遭到很多记者的追捧、拍照。爱因斯坦不得已,只好躲到汽车里,但这些记者还是不依不饶,爱因斯坦实在有点不耐烦,就把舌头伸出来,结果被记者抢拍了。冲印出来效果非常好,爱因斯坦也非常喜欢,后来他就洗了许多张,送给朋友。爱因斯坦的性格中有诙谐幽默的一面,他爱开玩笑,这张照片捕捉到了他的性格中活泼的一面。在我编译的书中,就专门保留了两篇可能有损爱因斯坦传统形象的文章。在他写给朋友的信中,就经常开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玩笑,用调侃的口吻谈论一些严肃的话题。
记者:本书中有句话“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请讲讲背后的故事。
方在庆:这是我在整理爱因斯坦文献时发现的,收录到本书应该是国内首次。一战结束后,爱因斯坦主张德法两国和解,他受邀去巴黎访问,接受采访时说了一些话,这些话被传回德国,有个别极右的报纸造谣说爱因斯坦否认了自己的德国身份。德国有一个信仰犹太教的协会,希望他能出面澄清一下。他在给该协会的回信中说,“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他不否认他的出身,他父母都是德国犹太人后裔。这句话非常能说明他的个性,他从来不会为了讨好谁去换另外一种说法,他就是他自己。他曾说一个人不要去营造一些关系,更多的时候人是要靠自己,自己强大了以后就不需要这些关系,即使有这些关系,自己不够强大也不行。
记者:看过本书发现,爱因斯坦很喜欢引用叔本华的话?
方在庆: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爱因斯坦受到叔本华很深的影响。这本书中的两篇最为重要的文章:《我的世界观》和《研究的原则》都引用了叔本华的话,比如,“人虽然可以为所欲为,但却不能得偿所愿”“将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摆脱日常生活中令人厌烦的粗俗以及让人无望的沉闷,远离反复无常的个人欲望的枷锁”。
记者:您认为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人?
方在庆:我个人比较同意一个传记作家的话,“爱因斯坦是一个最自由的人”。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掌握规律后的自由。当一个人知道了界限,明确了责任和义务,行动起来就更自由。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会考虑到亲情、友情,会被无形的网困住,爱因斯坦能够在社会这张网里进出自由。从认识论上讲,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在于,尽管大自然神秘莫测,但通过我们心智的努力,能够逐步了解和把握它。
这书中有些文章值得精读。随着年龄、际遇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爱因斯坦很天真、超然物外,能看出他对人类未来充满了忧虑。有时读到他对人类的建议,天真得简直要让人笑出来,但想到他是一个物理学家,却认真思考人类的处境,就会对他肃然起敬。比如他看到了资本主义体系所固有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充满期待。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贡献,我们都比较清楚了,但他对社会公平、正义、和平、友好和教育的看法,还值得我们花更多气力研究。
(本报记者 张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