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从阅读到倾听 ——《倾听马克思》
2019-09-10 10:13: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林水

  日本学者比较擅长以轻松通俗的笔法描绘复杂的历史文化问题。这几年风行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以及盐野七生谈罗马人、谈文艺复兴和地中海文明的系列著作,都呈现出这样一种化繁为简、冲淡平易的风格,就像是思想领域的浮世绘。在马克思研究领域,两位日本学者内田树和石川康宏独辟蹊径,从2010年开始,写作了两册《青年们,读马克思吧!》,把复杂深刻的革命理论同当代青年人的探索热情联系起来,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他们准备下一部与恩格斯有关著作的关口,出版社策划组织两位作者开启了一次寻访之旅,到马克思成长的地方寻找灵感。对于内田和石川而言,从特里尔到科隆、从伦敦到曼彻斯特的这次朝圣之旅,两人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实地感受马克思的心路历程,弥补了写马克思的人没有到过马克思墓前献花的歉疚。对于出版社而言,则是一次成功的策划,两位作者通过对话、讲解的方式,记录了行程中最真实最鲜活的思想感受,于是成就了这本畅销书《倾听马克思》。

  理解马克思,一种是阅读,还有一种是倾听。阅读是严肃的,倾听则是愉悦的。本书的关键词就是“倾听”。但斯人已逝,马克思1883年逝世,15年后才出现了第一台录音机,那么如何倾听?内田和石川的答案是用心倾听,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本着知人论世的精神,从特里尔开始,边走边听,感受伟人平凡而伟大的心灵。

  倾听历史,就是在环境中理解马克思。特里尔当地历史学家赫雷斯说:“我是历史学家,所以要从历史中理解马克思。”这句话深刻震撼了两位作者。在这场寻根之旅中,作者感受到“政治思想是历史生活的化身”“任何思想都诞生于人类的生活”。马克思是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成长滋养起来的。特里尔小镇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是罗马帝国进军欧洲的据点,这里的城墙、草木、语言都承载着深沉的历史,又位于德法边界,很早受到了法国革命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成长,在19世纪多种思想潮流中抉择,在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全球化和产业化浪潮中思考。马克思又是积极的实践者,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积极参与了德意志追求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结束封建统治实现民主自由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到“没有国王就无法想象”的时代局限以及争取人类自由解放道路的艰难曲折。同行的一位特殊人物,是日本女作家池田香代子,格林童话的翻译者和研究专家,她从格林童话对传统民间故事的改造透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深刻影响,从涉及格林兄弟的哥廷根七教授事件洞悉德国资产阶级宪法出台的艰难过程,帮助内田和石川还原了从格林兄弟到海涅再到马克思的思想脉络,把马克思置于大历史中完整呈现。

  倾听细节,就是在生活中读懂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并不容易,内田和石川的著作之所以吸引人,就是打破了马克思主义阐释中宏大叙事和过度的抽象理解,把思想家放在书信、手稿、社会事件、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中理解,挖掘出马克思主义更多的丰富性。在英国曼彻斯特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内田和石川实际触摸了蒸汽锤、纺纱机等19世纪的机器,精密的螺丝、锃亮的金属、冰冷邪恶的庞然大物,构成了令人望而生畏却又无比憎恶的“机器面孔”,对工人身体感官等造成了难以忍受的威胁和压抑,从而导致了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马克思对于劳资关系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憎恶,既是理论的,也是生活的。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通过历史规律作用,历史规律通过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呈现,社会运动不是理论家天马行空的设计,而是生活本身深沉而执著的前进。生活总是会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也总是会对自己的问题给予坚定回答。只有尊重生活、尊重规律,才能摆脱理论的空中楼阁,真正解释和改造这个世界。

  倾听人性,就是在真实中崇敬马克思。道不远人,远人非道。马克思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人生也是丰富而完整的。马克思的人性是高贵的,也是真实的。惟其真实,才更加高贵。他本可以飞黄腾达,却选择了最为艰难的一条道路,他是政治经济学大师,却一辈子过着贫困的生活。他有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一面,也有作为通讯作者、撰稿人的一面,10年里为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数百篇报道。他还有作为朋友、父亲和丈夫的一面,真诚地爱着妻子、家庭和身边的友人。他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的风云际会,从最初思想上的彼此误会到相互启发成就,在通信过程中也曾有过言语的冲突,却在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面前涣然冰释,保持了对彼此一辈子的忠诚。本书还原了马克思作为人的丰富多彩,从新的视角、维度补充完善了马克思的高大形象。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200多年来从东方到西方,不同国别、年龄和主张的人,都能从马克思那里获得教益,为什么今天左翼思潮在西方重新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马克思是对的”:“从马克思那里得到的并不是内容上的指点,而是一种让人变得精神抖擞、充满活力的力量……大概是智慧的力量吧。”(林水)

  编辑:淮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