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
2018-08-27 09:31: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古代居家日用百科全书《居家必备》收录的《种树书》书影。这本书本出自明代人之手,却要托名为唐代的郭橐驼,只因为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实在太有名了。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翻阅典籍,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与树结缘”的佳话。这些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不仅自古以来就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而且表明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树木永远是人类的好朋友。

  封山 说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其实,大禹不仅是一位治水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护林专家。据《逸周书》记载,大禹为保护山林,曾向全国发布了一道封山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如何才能做到仁政,其中一条是“斧斤以时入山林”,做到这点就能使“材木不可胜用”。可见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这种远见卓识确实令人钦佩。

  杏林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福建侯官(今福州)有位叫董奉的名医,此人医术精湛,乐善好施,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建安乃汉献帝年号)三神医”。董奉隐居庐山期间,常为附近百姓治病除疾。此人行医有个习惯,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须在其家房前屋后栽植杏树,标准是重病患者栽五棵,小病患者栽一棵。几年下来,董宅附近就有了十万余棵杏树,成为一片杏林。董奉把甜杏摘下来卖掉,买来谷米赈济穷苦百姓。后世遂以“杏林”代指医界,并用“杏林春暖”等词语来称颂医生高超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

  五柳 东晋诗人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居。他在宅前栽了五棵柳树,并以“五柳先生”自称。在《五柳先生传》中,他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清贫与自得,表达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志向。

  桑产 蜀国名相诸葛亮一生为国事操劳,率先垂范,劝课农桑,曾和家人一起栽种了很多桑树。诸葛亮病危时,曾上表后主刘禅,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自表后主》。诸葛亮说:“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一代名相给家人留下八百株桑树作为遗产,其廉洁之风令人感动。

  治国 元世祖忽必烈曾颁布法令,让全国百姓在大路两旁广泛种植一种长得又高又快的树。这项政策的好处是这些树长成后,夏季绿树成荫,可供行人遮凉;冬季大雪封路,可起到路标作用;树长成后,还可以用于修屋架桥。至元二十六年(1289),忽必烈下令开通从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他命人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也成为了一道景观。

  济贫 元末明初,福建有位很有善心的士人叫杨达卿,他乐于接济贫苦之人,并且认为“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而不自谦,犹不施也”。元末战乱,杨达卿家乡闹粮荒,他打开自家粮仓,救济灾民。他指着一座山对灾民们说:“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灾民争相种树,没过几年,光秃秃的山就成了一片绿海。杨达卿对子孙们说,凡灾民所营林木,除用于修桥铺路和办学校外,可用于贫困人家建房,不得“苟自利也”。

  (钱国宏)

  编辑:孙荣